回覆列表
  • 1 # 不哭別人的錯誤j4

    意思是:歲末的寒風淒冷,連續下雪使得天氣很陰暗。側耳傾聽卻沒有任何聲音,但是放眼望去窗外已是一片潔白。出自魏晉陶淵明的《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原文: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悽悽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平津苟不由,棲遲詎為拙!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譯文:隱居茅舍掩行跡,遠與塵世相隔絕。無人知曉來眷顧,白天柴門常關閉。年終寒風正淒冷,天空陰暗整日雪。側耳傾聽無聲響,放眼戶外已皎潔。勁峭寒氣侵襟袖,粗茶淡飯常空設。房中空蕩顯淒涼,竟無一事可歡悅。千年古書皆閱覽,時時讀見古義烈。高尚德操不敢攀,只想守窮為氣節。坦途大道若不走,隱居躬耕豈算拙?我寄深意在言外,志趣相合誰識別!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此詩作於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當時陶淵明三十九歲。此前二年,即隆安五年(401年),陶淵明似曾出仕於江陵,旋丁母憂歸家。這首詩即丁憂家居時之作。陶敬遠是陶淵明的同祖弟,其母與陶淵明的母親又為姐妹;先陶淵明卒,陶淵明有《祭從弟敬遠文》祭之。文中可見兩人飢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作詩當年,陶敬遠二十三歲,同陶淵明住在一起,並一道讀書躬耕。然而一年的收穫不足自給,使他們過著貧困飢寒的生活。作詩當月,桓玄篡晉稱楚,把晉安帝遷禁在淵明的故鄉尋陽。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大變局,此詩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詩詞賞析此詩借贈堂弟陶敬遠以自抒情懷,用了許多筆墨寫作者自己在衡門之下飢寒交迫的苦況,發出了“了無一可悅”的慨嘆,但作者仍表示決心躬耕固窮節。全詩前半敘事寫景,後半議論,事寫得很簡潔,景寫得傳神入化,議論很多,而俱以情滲透其中,且把悲憤沉痛和堅強變成閒淡樂觀和詼諧,深具深厚醇美之意境和松柏勁直之氣節。開頭“寢跡”四句,寫自己隱居家中,銷聲匿跡,與世隔絕,四顧沒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荊扉”長閉。“寢跡衡門”,並不是淵明本懷消極,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與世絕”,實際是“絕”不了的;“邈”更難說,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尋陽,這四句轉折頗多。起四句敘事,接下去四句寫景,“悽悽”之風,“翳翳”之雪,“悽悽”來自“歲暮”,“翳翳”由於“經日”,四句中由風引起雪,寫雪是重點。“傾耳”二句,千古傳誦,其妙處在輕淡之至,不但全無雕刻之跡,並且也無雕刻之意,落筆自然而興象精微,聲色俱到而痕跡全消。“勁氣”四句,緊承風雪敘事:寫寒氣侵衣,飲食不足,屋宇空洞蕭條,沒有什麼可娛悅的。“勁”字備見凜冽之狀;“謝屢設”三字,以婉曲詼諧之筆寫窮困,尤饒達觀情趣;“了無”撇掃之詞,承上啟下。“歷覽”八句,議論作結:屋內外一片嚴寒,暗包政治氣候,事無“可悅”,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讀“千載書”,學習古代高人志士的“遺烈”;“遺烈”兩字,偶露激情。“高操”兩句,又出以詼諧,掩抑激情,“固窮”自守,本無以此鳴高之意,故自嘲此節為“謬得”。詼諧中表現了堅貞與超脫的結合,是非不昧,節行不辱,而又不出於迂拘。仕進的“平津”既不願再走,那麼困守“衡門”,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說“高”,又說“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寫到贈詩敬遠的事,說“寄意”於“言外”,只有敬遠能辨別此心“契合”之道,歸結詩題,又露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擴瞳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