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先生哇

    網上報道關於銀行的新聞,大多為負面,如多年前存款不予兌現,戶頭裡的錢不翼而飛銀行稱不知情,55年前存的26元現在要取還得給銀行倒貼錢,說好的離櫃不認但銀行多給錢我們得還少給錢銀行不管,大量莫名其妙出現的身份證重號銀行不予處理等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有發生的必然性。然而輿論這方面也是被一些壞人帶節奏。作為行外人不瞭解是正常的,不要被新聞帶偏,以中國現在的新聞媒體的尿性,寫出來的東西信一半就好。

    這幾年。最多的就是銀行工資高,然後就是銀行各種店大欺客的新聞。為什麼這麼多負面新聞沒被處罰,那是因為很多媒體根本不關心啊,怎麼吸引話題怎麼寫。

    我個人感覺銀行的名聲都是被櫃檯之外的人給壞了,當然每個公司都這樣,上面的人負責把名聲搞臭,下面的人負責背鍋

    銀行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可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世間許多事,眾口鑠金的不一定可信,只有經歷了,才知道究竟

  • 2 # 峰迴路轉147412079

    謝謝邀請。 對銀行的負面評論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 銀行自成立以來服務物件首先是對有錢人的,沒有錢也至少是握有一定資源(如好專案投資物件)的,一直都是“賺貧愛富”的,這也是大多數銀行規避風險的通行做法。所以過去和銀行打交道的人是處於金字塔的上層,人數自然不會多,大多數老百姓是敬而遠之,論好感是談不上的。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是人民銀行一家獨大(中行對外,建行對財政,農村有信用社),一直到1984年10月工商銀行成立人工二行分開,銀行才真正實行企業的轉變逐漸轉向市場化操作,這之前銀行是具機關和企業雙重性質的,又由於銀行是經營貨幣這種特殊商品,這就導致銀行天然地與普通民眾是具有距離的。 銀行企業化進入市場機制,和其他企業一樣,勢必追求利潤最大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對銀行的入門監管等更嚴格些,風險控制要求更高,但這與大眾無關。大眾關心的是大到貸款立項小到服務態度,甚至是收取的一元收續費的合理性,目前顯然是無法令大多數人滿意的。特別是隨著眾多商業銀行的成立,市場競爭亂象眾生,很多經營標尺被打亂,讓企業民眾無所適從。 而各商業銀行無序競爭更是加劇產生金融市場亂象,櫃面對儲戶拉存款賣保險賣基金 屢見不鮮。存款一個臉,貸款一個臉是很多銀行真實的臉。 最後,也是民眾對銀行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商業銀行這麼高的利潤是如何產生的?她盤剝了大眾多少利益?

  • 3 # 相知何必曾相遇

    一方面,說明銀行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個別櫃員,個別時候,因為工作壓力大或其他原因,對顧客提供服務時態度有些生硬,有些人當時沒說什麼,過後在網上吐槽發洩不滿情緒,等等。

    另一方面,也說明人們對現代銀行業較之過去有了更高的要求。對大多數普遍民眾而言,投資渠道少,資金風險高,安全性好的銀行本來是大眾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較低的利率又使大家如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種既愛又恨的情感,又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網上之於銀行的負面評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藥品可以寄到國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