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89701024573

    亞歷山大死的時候才32歲,其亞歷山大帝國地跨歐洲,北非和亞洲部分地方。後來從印度退兵的時候,亞歷山大組成的軍隊已經不再是最早出徵時的希臘聯軍了,而是加入了大批昔日波斯帝國的軍隊。當時亞歷山大同波斯帝國交戰的時候,波斯也號稱動用了百萬大軍,結果被亞歷山大3萬多人輕易擊潰。當然,那場戰鬥波斯軍隊的數量絕對存在水分,可能連50萬都不到,但絕對是遠遠超過希臘軍隊的。而亞歷山大能打贏那一戰,靠的是他天才的戰場指揮能力(亞歷山大永遠是身先士卒)以及他父親留給他的經驗豐富的軍隊(馬其頓方陣配合側翼的弓箭手和騎兵),加上第一次大戰的時候,亞歷山大故意把波斯人引入到一個地勢狹窄的區域,利用自己部隊的機動性同對方大軍周旋。可以說,亞歷山大當時可以征服希臘,波斯,以及印度的部分領土,主要依靠的是他個人的能力加上強大並且先進的部隊戰鬥力。

    而秦軍當時的戰鬥力也是極強的,這一點上,很多資料上都有記載,除了先進的軍隊管理制度,以及配備,武器裝備等,都是領先於其他諸侯國,也因此可以在秦始皇的帶領下統一中國。但是,由於當時的資訊交流不夠發達,亞歷山大當時並不知道中國的存在,而中國也不知道歐洲非洲的存在,可能連印度也不知道。

    所以,兩軍的戰鬥力永遠也無法相提並論。

    不過,作為當時地球上最強的兩個帝國,這樣的假設還是有很多意思的。

    假設1:如果當時亞歷山大在印度士兵沒有厭戰情緒,而是繼續東征的話,印度必滅。(當時印度人用大象都打不過亞歷山大)而後,亞歷山大如果繼續東征,就很可能發現中國的存在,而後,亞歷山大進入中國後,勢必與秦國發生戰爭。那麼結果很可能亞歷山大大軍過於疲憊,被秦軍擊潰後撤軍。也可能因為補給不足,而被迫撤軍。當然還有可能是,其他幾個諸侯國藉機一同進攻秦國,那麼亞歷山大就很有把握打敗秦軍了,畢竟,秦軍再強,也沒有強大到可以同時同六個勢力交戰,不要說六個,恐怕超過兩個,就已經無法支援了。

    假設2:亞歷山大在印度退兵後,回到巴比倫重整部隊,並且,32歲的時候不死。那麼,當時亞歷山大的目標是歐洲新興勢力羅馬和不列顛王國。藉助當時龐大的帝國軍隊,對付歐洲這些國家,應該是綽綽有餘。如果是這樣一個帝國,從歐洲到埃及到亞細亞,到印度,對付秦軍。即便是遠征至中國,應該是有能力對付的。

    假設3:亞歷山大32歲以前,帶領希臘聯軍在第三國對付秦軍,不存在補給和疲勞問題。那麼,我認為,起決定因素的,應該是部隊的數量,戰鬥力,士氣和最關鍵的,統帥的能力。當時的秦始皇還沒繼位呢,之前的秦王我不認為其能力勝過亞歷山大。在歷史上,亞歷山大的統帥能力和軍事能力之強也是世人公認的。在冷兵器時代,決定一場戰鬥勝利的重要因素就是指揮官要根據戰局的不斷變化而改變己方軍隊的陣型,揚長避短,提供自己部隊計程車氣,反過來打壓對手計程車氣。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以少勝多的戰鬥,通常都是靠統帥的指揮能力而決定的戰局。比如項羽攻打秦國時的鉅鹿之戰,當時的秦軍也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對手還是起義軍,就算戰鬥力比不上秦一世的時期,也應該能戰勝項羽率領的楚軍。而之後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赤壁,官渡等等。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數量的作用要遠遠小於交鋒時刻雙方計程車氣。

    所以我認為,儘管亞歷山大的部隊少過秦軍很多,也不能因此就判定他必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掌握鳳尾竹的養殖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