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45368222416

    古代是有仲父、季父的說法的。其實在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之前,最早人們是以天干來排長幼次序的,商王武丁卜辭中就有父甲、父乙、父丙之類的稱呼,後來才出現伯父、仲父、叔父、季父的稱謂,仲父指父之大弟,季父指父之么弟。《釋名》中就有解釋:

    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叔之弟曰季父;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注:「季」和「癸」上古讀音相近)「仲父」既然指父之大弟,就有僅次於父的意思,所以就和「亞父」一樣被後世君主用作對臣下的尊稱,有事之如父的含義,如秦王嬴政就尊呂不韋為仲父。至於「季父」,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就自稱「季父愈」。韓愈之父韓仲卿生子四人,韓愈是老么,所以對其侄子就稱季父了。當然,與伯父和叔父相比,仲父和季父用的確實沒這麼多,後來慢慢義位發生了變化,仲父、季父也就基本被叔父替代了。至於其中具體的原因我並不清楚,我猜測或許是由於仲父、季父只是特指父親的大弟和幼弟,叔父則可以用來泛指父親其他的弟弟,一開始用的就較普遍吧。匿名使用者提到的《史記·管蔡世家》就是個好例子: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注:《列女傳》與《白虎通義》也都記載有武王兄弟的名字,與《史記》記載基本相同,只是個別細節上略有差異,不影響下面的結論)其中三子到九子都是叫「叔」,只有長子叫「伯」、幼子叫「季」。(細心一點的話或許會注意到四子「周公旦」不是「叔」,但實際上司馬遷在後面就解釋了,「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所以周公旦就是叔旦,周公是其尊稱,同理武王發應該也就是仲發。)再到後來,伯父、叔父簡化為「伯」、「叔」的單稱(如《顏氏家訓》:「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另顧炎武《日知錄》:「古人於父之昆弟,必稱伯父、叔父,未有但呼伯、叔者」),又進而變成口語中的「伯伯」、「叔叔」了。至於仲父、季父,雖然到近代還是有人會在書面語中使用,但口語中早已沒人會用,也就沒有「仲仲」、「季季」的說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人口學有哪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