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之音傳播真理

    所謂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一、首先,美是客觀存在的,不是毫無標準的,比如,著名的黃金切割率,人們在海邊看到琳琅滿目的貝殼,看到形態各異的珊瑚,看到五彩斑斕,叫聲悅耳的小鳥,沒有人說不美的。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物只是美的內容的一部分,也是客觀性最強的。

    對符合社會發展的為人類作出貢獻的心靈美,以及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品,判斷起來就加入了主觀因素,但總的來說,這些形式雖然不同,但美還是有各自的標準的。

    人工創造的美可分為:色彩的,造型的,聲音的,文字的、影視作品幾大類。這是表現美的形式,不是欣賞美,欣賞美是對以上幾種表現形式的心理體驗,與人的知識結構,價值追求,審美個性有關。

    創造美是以客觀美為基礎,結合人的價值取向,所要表現的美的內容而選取的形式。對外在的力量、美貌、速度一般採用雕塑的表現手法,對描寫細膩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情感,曲折離奇的故事,需要文字或影視作品去表達,有的也選擇歌曲戲劇去表現,這些是有穿插的,並非一種內容只有一種形式,特別是內心世界的東西比較複雜,不是一種形式可以完美表達的。這就是一部好的作品被翻譯成各種語言,被改編為影視作品,被收藏,甚至被推薦為教材。這是人類的共同認可,不管表現形式如何,表現內容卻是統一的。

    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雖然符合美的標準,但對美的判斷卻是不同的人的心理過程。即使是美的內容,西方人喜歡宗教形式,東方人則不認可,有人喜歡苗條身材,有的喜歡微胖,有的喜歡大氣橫秋,有的喜歡小鳥依人。這是心理體驗,但美是內容,是統一的,醜的硬說成美的,別人只能說你偏斜,並不認可。

    同時,美也是發展的、動態的,受到某種理念的引導的。比如,纏足,“三寸金蓮”,在當時是美的表現,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之後,女性穿高跟鞋視為時尚,視為美,是否有利於健康,則另當別論。古代人的審美標準與當代人是不同的,中西方是不同的。但美的客觀性是不容否定的。

  • 2 # 文景書法

    美無處不在,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指自然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客觀存在的東西不一定都能被人們認知,中國有句話叫熟視無睹,視若不見,人們總是更願意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什麼才是人們最願意看到的東西呢?

    當人的內心被生活的壓力左右時,人們會更看重有功用價值的東西,比如物質的、經濟的、權利的等等。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是不會關注美的,他的第一需求肯定是填飽肚子,首先滿足其生存的需要。古人說倉廩實,而禮節,便是此理。和所有物質相比,美是最“無用”的事物,不能解決人的第一需要——生存的需要,故而最易被人忽視。然而如果一個人衣食無憂,有一定的閒暇,不必為一日三餐等現實的問題所左右,則會更多地關注到物質以外的世界,如文化、禮節、審美、理想等,因此發現美的眼睛首先來自生活,當人們從生活的壓力中解脫出來時,便會對產生更多的愛美的需要,古人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當人們對於世間的事物都充滿柔情時,充滿愛意時,內心會十分自在,美便會從心頭升起,此時再看這個世界時,真是無處不美。

    還有一句名言叫距離產生美,距離便是要保持和現實的距離吧,有時,人不必活得太過現實,世界這麼大,出去走一走,遠離一下自己生活的現實,便會發現更多的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娘結婚要準備一些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