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食理想

    鹽煎肉是川菜中的最經典名菜之一,其最大的特色是生炒的烹調方法,肉的口味幹香,調味用豆豉,非常下飯,最懷念大學時門口的餐廳的鹽煎肉盒飯,配上一碟泡菜,吃的口頰留香。

    鹽煎肉與回鍋肉味型都屬於川菜中最經典的家常味,口感也都是幹香,很多外地人分不清楚,其實兩個菜雖相似但烹調方法和調料有所布偶聽,所以菜餚也不一樣,鹽煎肉是生炒,調味用郫縣豆瓣+豆豉;回鍋肉是熟炒,要帶皮的坐臀肉,調料用郫縣豆瓣+甜麵醬。

    原料名稱 規格標準 原料名稱 規格標準

    去皮豬腿肉 100 料酒 1

    蒜苗 50 醬油 3

    精鹽 1.5 味精 0.2

    郫縣豆瓣 18 白糖 2

    豆豉 2.5 色拉油 15

    刀工處理 1、將肉橫著紋路切成6×4×0.2釐米的片。

    2、將蒜苗頭輕輕拍破,斜刀切成馬耳朵形,將蒜苗青葉切成3釐米的段。

    正式烹製 鍋內加入色拉油,旺火加熱至180℃,放入豬肉炒散籽變白,加入精鹽、料酒炒至油變清亮時加入郫縣豆瓣炒香上色,放入豆豉、醬油、料酒炒香炒勻;最後放入蒜苗炒至斷生,加入精鹽、味精、白糖炒勻起鍋盛入盆內即成菜。

    成菜標準 色澤:紅亮、蒜苗翠綠

    形態:片狀完整

    口感:幹香滋潤

    味感:鹹鮮微辣香濃

    小竅門:炒豬肉的過程中可放入少許鹽,這樣更利於肉出水,更容易炒幹,炒的過程中火力不要太大,至油變清亮時,就已說明水分已幹,放入豆瓣小火煸炒即可。

  • 2 # 趙牧之啊

    1.烹飪技法:

    有句老話說得好:不下廚房不知道,烹飪真奇妙。單說炒這種烹飪技法,貌似就是鍋熱了加油,油熱了加菜,其實,炒並非這麼簡單,如果細分下去,還有滑炒、生炒、熟炒、爆炒、清炒、熗炒……每一種方法略有區別,但做出來的味道、口感卻可能會大相徑庭。

    烹製回鍋肉使用的烹飪技法是熟炒,也就是先把主料給蒸熟或煮熟,然後再來炒,炒臘肉、肥腸、豬肚這些比較難熟的食材,通常就需要用這樣的方法。回鍋肉是我們最熟悉的熟炒菜餚。

    烹製鹽煎肉使用的烹飪技法是生炒,也就是不需要提前加熱,將生的食材直接放入油鍋裡炒,這種方法來炒肉,肉在油鍋裡會迅速脫水,口感就會特別幹香。鹽煎肉比回鍋肉更幹香,這是它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

    小炒肉也叫辣椒炒肉,烹製小炒肉使用的烹飪技法是滑炒,嚴格來說,滑炒是指將肉裹上澱粉炒熟,然後勾芡成菜。最典型的就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小炒肉只有裹上澱粉這一道工序,但不需要勾芡。滑炒出來的菜與上述兩種就有明顯不同,因為裹上了澱粉保護層,而且用大火炒,時間很短,肉裡面的水分流失少,吃起來就會很嫩。(也有不裹澱粉直接炒的辦法,但必須保證過熱,火大,迅速炒熟,以保持水分不會流失)

    2.原料

    傳統的方法裡,回鍋肉和鹽煎肉都是使用豬後腿肉,小炒肉用豬前腿,區別是,回鍋肉帶豬皮,鹽煎肉則要去掉豬皮,小炒肉也帶豬皮,但不同於回鍋肉和鹽煎肉的肥瘦相連,小炒肉需要將肥肉和瘦肉部分切開。

    原因是,鹽煎肉是直接下油鍋炒,如果炒久了,豬皮很容易太硬,不容易嚼爛,所以要去皮,回鍋肉因為要先煮至八分數,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小炒肉要將肥肉和瘦肉分開,因為上漿裹澱粉只適用於瘦肉,而不適用於肥肉,肥肉不能上漿,所以要和瘦肉分開來。

    輔料方面,回鍋肉和鹽煎肉的標配都是蒜苗,所以舌尖2第2集裡,我們看到一閃而過的一盤迴鍋肉裡用了青椒,作為一步追求傳統、傳承的美食紀錄片,這樣的錯誤就不大合適,和菜頭在微信訂閱號裡也講過這事。小炒肉的輔料是辣椒,正宗的是湖南螺絲椒,小炒肉和符合四川人的口味,所以很多川菜館都會引進,改用四川這邊的二荊條辣椒。

    3.調味

    回鍋肉和鹽煎肉的調味很像,幾乎一致,特別講究的,在豆瓣醬、醬油、白砂糖這些共有調料的基礎上,回鍋肉要加上一味甜麵醬,而鹽煎肉加入的是豆豉,僅此而已,甜麵醬和豆豉都是醬香味,不仔細吃,味道差別不大。從味型上來說,兩者都是家常味。

    小炒肉不加豆瓣醬,它的主要調料是醬油,老抽提色,生抽覆味,都需要加入一些才好,回鍋肉和鹽煎肉不需要加蔥薑蒜(煮回鍋肉的時候可以加一些),做小炒肉要加一些蒜片提味。

    4.味道與口感

    前面說了,回鍋肉和鹽煎肉是家常味,主要的調料是豆瓣醬,鹹鮮微辣,川菜的特色。小炒肉更多是醬油的香味。

    口感上來說,小炒肉炒的時間短,水分足,口感滑嫩。鹽煎肉炒得時間最久,肉裡水分最少,口感幹香,回鍋肉提前煮至8分熟,再炒過之後,口感也比較幹香,但水分略多一些,口感更滋潤

  • 3 # 江湖饕客向東

    回鍋肉與鹽煎肉堪為川菜家常人家姐妹花,各有顏值,各具姿色,風味別樣,深為傳人鍾愛。

    以傳統正宗的蒜苗回鍋肉而言,其烹調及風味標準是:肥瘦相連、厚薄均勻、滋潤化渣、鹹鮮香濃、微辣回甜、醬香濃郁、呈燈盞窩狀。肉片是否呈現燈盞窩狀,反映出烹調者的技藝水準。

    要烹出風味地道的回鍋肉,其間有四個重要環節:

    一是選肉要精。做一份正宗的回鍋肉,應選用皮薄膘厚、肥瘦相連的豬臀肉,肥三成瘦二成,肥肉寬度約兩指餘,瘦肉一指的二刀肉。其肉質細嫩,肥瘦相間適宜,爆炒時易於捲曲成窩狀。

    二是煮肉要適度。二刀肉放入開水鍋中,下拍破的姜塊、大蔥節、少許花椒、料酒煮十分鐘左右,至肉色發白,皮軟掐得動,瘦肉部分剛斷紅(俗話說七分熟),然後關火,讓肉在湯中浸泡十來分鐘,撈起搽幹水分,便可切片回鍋了。切不可為了便於好切片,而把肉放進冰箱急凍,質地和香味會發生很大變異。另外,豬肉的湯可用來煮大白菜、蓮花白、蘿蔔或冬瓜,放點鹽調味,又是一道不錯的湯菜。

    三是煮好的肉先修理整齊,切片時厚薄要均勻。通常回鍋肉標準片張為5釐米長、4釐米寬、0.2釐米厚,若太厚,爆炒時不易收縮捲曲,太薄又易炒焦炒爛。

    四是把握火候,是能否成燈盞窩的關鍵所在。爆炒時用大火、混合油(熟菜油、化豬油)要多、油溫達80-100度(五六成熱),油溫不宜太高,肉片纖維在均衡油溫中易於逐漸收縮,肥肉吐油、瘦肉脫水,而收縮成燈盞窩形態,並飄逸出肉香味。此時可以將多餘的油潷出,留適量油,烹入料酒去腥增香,當水汽已幹、肉片吐油,把肉片推在一邊,下剁細的郫縣豆瓣煵炒至油現紅色,改用小火下甜麵醬炒和均勻,(也可加豆豉),下醬油、白糖,然後再調成中火,先放切成馬耳朵寸節的蒜苗白杆炒斷生,再下青蒜苗寸節迅速炒幾下,淋點啤酒、加一小勺辣椒紅油,即可起鍋裝盤。

    鹽煎肉,全稱叫生爆鹽煎肉,其與回鍋肉在選料、調味、烹炒及風味上大相徑庭。鹽煎肉用去皮豬後腿肉或去皮前夾五花肉;烹炒不“回鍋”,而是將去皮豬肉切片,直接下鍋加川鹽爆炒,故叫“生爆、鹽煎”;調味用剁細的郫縣豆瓣、豆豉,不用甜麵醬和醬油;配料也可加青椒或蒜苗爆炒,最後烹點料酒,其成菜色澤紅潤,滋味香濃,鹹鮮微辣,滋香可口。

    原料:去皮豬後腿肉或去皮前夾五花肉250克、青蒜苗或鮮青椒100克、郫縣豆瓣30克、潼川或成都太和豆豉5克、川鹽1克、化豬油75克。

    烹製:將豬肉切成5釐米長、2.5釐米寬的薄片、豆瓣、豆豉(也可直接用顆粒)剁細、蒜苗切成寸節,青椒破開去籽切成短節。炒鍋大火燒熱,下化豬油燒至七成熱、放入肉片炒散開,水汽除盡,下川鹽炒制肉片吐油,即下豆瓣、豆豉炒制油色紅亮,與肉片炒和均勻,再放蒜苗或青椒炒斷生,亦可下點料酒,香味撲鼻即可起鍋裝盤。

    特色:色澤紅亮、滋味濃厚、鹹香微辣、滋潤爽口。

    提醒:肉片不宜爆炒得太乾焦,不滋潤而影響吃口。

    滿意多關注,精彩爆料,有你好看的哈!

    《四川省志·川菜志》主編 中國川菜文化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蒜苗回鍋肉

    生爆鹽煎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上有iBooks,還有必要買一個Kindle閱讀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