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中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時間。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2、特指末伏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陽曆公元2005年【陰曆乙酉(雞)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中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為二十天,則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從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時間。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2、特指末伏
據《通書》、《陰陽曆書》和《萬年曆》查考可知:陽曆公元2005年【陰曆乙酉(雞)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陰曆初十庚子日為初伏(又叫頭伏);7月25日陰曆二十庚戌日為中伏(二伏);8月14日,陰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從陰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後一天(陰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後正好四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