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6706995143

    脫氧核糖核酸(簡稱 DNA)被確定為帶有遺傳資訊的物質,標誌著遺傳學歷史發展進入了第三個里程碑。

    第一個里程碑是在 19世紀中葉,由孟德爾在 1865年根據長期豌豆雜交試驗的結果首先提出的遺傳因子的顆粒性概念。透過對上述研究結果的反覆試驗和數學分析,孟德爾提出了兩個至今仍被認為是正確的基本遺傳法則,即分離法則定律和自由組合法則(定律)。科學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認為,既然飼養動物、家畜、家禽和栽培植物是透過人工選擇,即透過人的作用而逐步從野生祖先型別選擇出來的,那麼,完全可以設想,在自然界也存在著同樣的因素,即自然界生物的進化也存在著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使科學界乃至整個人類對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人工選擇在實踐上的作用的認識又提高了一步,在育種問題上從無意識的選擇上升為有計劃的選擇。

    遺傳學發展的第二個里程碑應該說是在 20世紀初。就在 1900年,孟德爾的兩條經典遺傳規律分別被三位歐洲植物學家所重新發現,加之由於細胞減數分裂和動植物受精機理的確認,特別是在摩爾根的領導下,一批科學家以果蠅作為遺傳研究的材料,在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第三條經典遺傳規律,即連鎖和交換規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孟德爾式的遺傳因子,叫做基因。

    但是,基因究竟是什麼物質構成的?對於當時整個遺傳學界來說,一直是個謎。包括我的老師摩爾根在內,一般都認為基因很可能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其根據則是蛋白質的多樣性可以解釋基因的多樣性。於是,解釋基因———這個在上世紀中葉提出的概念的任務,便歷史性地落在遺傳科學的第三代人的肩上。

    1953年,沃生和克里克兩人在與晶體物理學家的同力合作下,首先發現和提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結構模型,在所有的化合物中,只有這麼一種是雙螺旋式的,這種雙螺旋式結構化合物的發現,使人們終於弄清了細胞分裂的底細以及基因和性狀之間的化學聯絡等等。 1973年, DNA的重組技術的發現,使基因可以在不同物種的生物間相互轉移,從而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高技術領域,被稱為遺傳工程,這一工程在當今的農業、醫學和工業等領域已顯示了不可估量的廣闊前景。至此,脫氧核糖核酸(DNA)被確定為有生命的物質,標誌著遺傳科學進入了第三個里程碑,在今日的遺傳學界,則又稱之為分子遺傳學階段。

    遺傳學從出現到發展至今,期間湧現出許多為世界公認的偉大科學家,雖然前後僅 100多年的時間,但它在整個科學界及人類社會中引起的震動卻是巨大的。

    摘自《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

    談家楨 遺傳學家。 1909年 9月 15日生於浙江寧波。 1930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研究院,獲理學碩士學位。 1936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歷任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理學院院長。解放後任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長、遺傳研究所所長、生命科學院院長、校長顧問。 30年代起從事亞洲異色瓢蟲色斑的遺傳變異和果蠅的細胞遺傳圖及種內種間遺傳結構的演變研究,為創立現代綜合進化理論作出重大貢獻。尤其是異色瓢蟲復等位基因嵌鑲顯性遺傳和果蠅性隔離形成的多基因遺傳基礎的發現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對中國遺傳學工作起了推動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九七五生人陰曆3月初九是什麼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