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更知boy

    一般都是有商量餘地的時候才會派個人去談談,稍微打探一下。斬來使的情況就是:

    1、沒得玩,吃定你了。

    2、我方勢弱,對方招降,斬來使,死戰到底。

    3、來使作死,太囂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 2 # 君山話史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約定俗成的,一般情況下作戰雙方都會遵守這一原則。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會出現斬殺來使的情況。

    我總結一下,大概有以下幾種:

    1、殺使以震懾敵方,逼迫對方投降

    東漢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有過一例。

    在平西州之戰中,東漢大軍圍攻高平城一年,未能攻克。光武帝決定採取招撫手段,派寇恂把勸降轉達給高峻。高峻見了詔書後,內心動搖,派親信皇甫文出城見寇恂。偏偏皇甫文是一位主戰派,見到寇恂後,一點也不卑躬屈膝,大義凜然,沒有要投降的樣子。

    寇恂憤怒了,下令將皇甫文處死。諸將紛紛勸諫,認為皇帝要勸降高峻,這時殺其來使,恐怕事情就要泡湯。寇恂不理會眾人的意見,堅持己見,把皇甫文當場斬首。然後傳話給高峻,以嚴厲的語氣斥責皇甫文無禮而被誅,並給高峻最後通牒。正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本是戰爭中的潛規則。寇恂卻不守此規則,偏偏要殺來使,完全出乎高峻的意料。在一番內心掙扎後,高峻最後選擇了投降。

    事後,諸將問寇恂說:“您殺了高峻的使者,高峻反而前來投降,這是為什麼呢?”寇恂答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高峻對他言聽計從。他前來談判,可是話裡言間,沒有透露一點想要投降的樣子。我要是放他回去,正合他的心意;殺了他,卻足以讓高峻膽戰心驚,所以只能開城投降。”寇恂的分析雖然不無道理,可是擅殺來使,畢竟不是光彩的事情。

    2、殺使以堅定抗戰之決心

    這種情況一般是敵強我弱,敵方遣使前來勸降,殺使是為斷絕眾人降敵之心,堅定抗戰之意志。

    比如東漢耿恭守疏勒城,匈奴軍久攻不克。匈奴單于遣使勸降,開出條件:只要耿恭投降,單于封他為白屋王,並把女兒嫁給他。當時耿恭假裝答應了,請北匈奴使節一同走上城頭。不料到了城頭後,耿恭當著城下匈奴單于的面,拔出刀子,一刀結果了使節的性命,還將其屍體放在火堆上炙烤。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作法,主要是表達抗戰到底的決心。

    再如南宋將領李庭芝,他與姜才鎮守揚州,抵抗元軍達一年多,元軍始終無法攻破城池。元世祖忽必烈特地親自下詔,欲招降李庭芝,派使者前往揚州。李庭芝當場把忽必烈的詔書焚燬,斬殺來使。

    3、敵方的來使是變節分子,正好殺之而後快

    比如宋金戰爭中,金兵大舉進攻開封城,金兵統帥宗翰派郭俊民前往開封勸降宗澤。郭俊民原本是宋軍將領,後來倒戈降金。雖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但宗澤對投降分子深惡痛絕,把郭俊民抓起來給殺了。

    同樣,在著名的釣魚城之戰中,蒙哥派漢奸晉國寶前去招降合州知州王堅。晉國寶進了釣魚城後,被王堅大罵一通,趕出城外。晉國寶還未走遠,王堅改變主意了,又派人把他抓回來,押至閱武場,數落他不忠不義之罪,當場梟首示眾。

    殺使一般表明戰鬥雙方無迴旋之餘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古往今來,戰爭多如牛毛,但總的說來,殺使並不是很普遍的事,只能算特例,否則的話,以後誰敢當使者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讓你驚豔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