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 diàn nǎo computer 英文PC (Personal Computer) 是個人計算機 用電子等部件模擬的具有運算能力的物體,學名計算機。最初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資料和資訊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裝置一般來說電腦由二部分組成,即硬體和軟體。硬體包括:顯示器、滑鼠、鍵盤、機箱、電源、主機板,CPU、音效卡、顯示卡、光碟機(軟碟機已淘汰)、記憶體、硬碟,有些還包含網絡卡、音箱、耳機、印表機、掃描器、攝像頭、手寫板等外部裝置。軟體又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電腦學名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 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援研製工作,並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 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這臺耗電量為140千瓦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種就能算出來,比炮彈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儲存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於一個人用臺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位制,而不是按照二進位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位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位制轉換為二進位制,而在資料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位制。“埃尼阿克”最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後來透過改變插入控制板裡的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臺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於氫彈的研製。“埃尼阿克”程式採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線線路。有時幾分種或幾十分種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線準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儲存量太小,至多隻能存20個10位的十進位制數。英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的蒙巴頓將軍把“埃尼阿克”的出現譽為“誕生了一個電子的大腦”,“電腦”的名稱由此流傳開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積體電路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慧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慧”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訊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充套件了人的智慧。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作電腦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
電腦 diàn nǎo computer 英文PC (Personal Computer) 是個人計算機 用電子等部件模擬的具有運算能力的物體,學名計算機。最初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而成。 是一種能夠按照指令對各種資料和資訊進行自動加工和處理的電子裝置一般來說電腦由二部分組成,即硬體和軟體。硬體包括:顯示器、滑鼠、鍵盤、機箱、電源、主機板,CPU、音效卡、顯示卡、光碟機(軟碟機已淘汰)、記憶體、硬碟,有些還包含網絡卡、音箱、耳機、印表機、掃描器、攝像頭、手寫板等外部裝置。軟體又分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電腦學名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2月14日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埃尼阿克)。(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 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援研製工作,並建立了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 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這臺耗電量為140千瓦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種就能算出來,比炮彈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儲存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於一個人用臺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位制,而不是按照二進位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位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位制轉換為二進位制,而在資料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位制。“埃尼阿克”最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後來透過改變插入控制板裡的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臺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於氫彈的研製。“埃尼阿克”程式採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線線路。有時幾分種或幾十分種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線準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儲存量太小,至多隻能存20個10位的十進位制數。英國無線電工程師協會的蒙巴頓將軍把“埃尼阿克”的出現譽為“誕生了一個電子的大腦”,“電腦”的名稱由此流傳開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這是電腦發展的最新階段。到1976年,由大規模積體電路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製成的“克雷一號”,使電腦進入了第四代。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發明,使電子計算機不斷向著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慧化、系統化的方向更新換代。 20世紀90年代,電腦向“智慧”方向發展,製造出與人腦相似的電腦,可以進行思維、學習、記憶、網路通訊等工作。 進入21世紀,電腦更是筆記本化、微型化和專業化,每秒運算速度超過100萬次,不但操作簡易、價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們的部分腦力勞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擴充套件了人的智慧。於是,今天的微型電子計算機就被形象地稱作電腦了。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由IBM於1981年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