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在許多南方方言裡,喝茶被叫作“吃茶”。比如說講閩語的福建人,就說“吃茶”。稱“喝茶”為“吃茶”,可能是保留了古人的叫法。唐朝時,人們就不是喝茶,而是吃茶。
唐朝之前,人們飲茶的目的五花八門,有當藥的,有當菜的,喝法有點像喝中藥或喝菜湯。到了唐朝,飲茶開始成風,周杰倫有首歌叫《爺爺泡的茶》,裡面就唱道:“唐朝陸羽寫《茶經》三卷,流傳了千年。”
唐朝飲茶成風與當時佛教的興盛密切相關,佛教禪宗講究坐禪修行,就是盤腿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思考,一坐就是小半天,這很耗費體力。所以僧人就靠吃茶來補充體力,相當於今人喝功能性飲料。
唐朝形成了較為規範的喝茶方法,和今天很不一樣——不是喝茶,而是“吃茶”。如今有很多方言裡還保留“吃茶”一詞。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宮廷吃茶器具,可以還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唐朝人吃茶的時候,不是沖泡茶葉,而是煮茶或煎茶。他們用的多是“餅團茶”,先把生茶葉蒸青、搗碎,做成茶餅烘乾,然後存放在茶籠裡,茶籠四周鏤空,便於通風。有時候還要給茶籠加熱,烘焙茶餅。吃茶時,先用茶碾器將茶餅碾碎,將碎末放入篩籮中,篩去雜質,留下茶粉,然後煎制。煎茶時將茶粉和各種作料放在一起煮。作料有啥呢?一般是蔥、姜、鹽等,還有的放橘皮、茱萸、薄荷、桂皮等。煮出來的茶是黏稠狀的,所以叫作茶湯。這樣的茶,最佳用法是吃,而不是喝。法門寺茶具所還原的唐朝吃茶方法,和陸羽《茶經》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可以將其簡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步驟:焙炙;碾碎;篩籮;煮水加鹽;加茶末;品茶。
△南宋點茶技藝(出自劉松年《攆茶圖》)附圖一
到了宋朝,更為流行的是點茶法。儘管同樣是用茶粉作為原料,但與煎茶法不同的是,點茶法是將茶粉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繼續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朝的文人喜歡比拼點茶手藝,制定了一整套的規則,形成了“鬥茶”的風俗。宋徽宗還寫過一部關於茶的專著《大觀茶論》,裡面對鬥茶風俗有詳細的記載。其整個過程為:“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點茶技藝,單從操作本身來看,今天日本的茶道與之非常相似。
到了明朝,人們發明了炒青製茶法,茶的喝法也發生了巨大改變。炒青後的茶葉用熱水沖泡即可,無需食用就能享受其芳香。明朝人也認為,相比繁瑣的點茶飲法,泡茶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另外,明朝放棄吃茶,也和明太祖提倡節儉有關。宋朝時,宮廷喝的茶主要產自閩南和嶺南一帶,因茶餅上印有龍的圖案,所以又稱“龍團”。龍團的飲用方法須煎飲。《餘冬序錄摘抄內外篇》中曾記載,“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採芽以進”。因此不喝煎飲的龍團了,飲茶方法也改變了。受朱元璋影響,明朝以後的茶葉才開始流行沖泡後清飲,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現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會在煮茶時加入一些作料,和唐朝人吃茶很像。廣東汕尾地區流行一種“擂茶”,將綠茶加入大米、花生、食鹽、生薑等作料放入缽內,用一根半米長的“擂棍”搗碎,然後再加水煮沸。透過擂茶,我們可窺視唐朝吃茶情景之一二。擂茶,也許是穿越了千年的活歷史。
△抹茶附圖二
△擂茶附圖三
#古代生活日常#在許多南方方言裡,喝茶被叫作“吃茶”。比如說講閩語的福建人,就說“吃茶”。稱“喝茶”為“吃茶”,可能是保留了古人的叫法。唐朝時,人們就不是喝茶,而是吃茶。
唐朝之前,人們飲茶的目的五花八門,有當藥的,有當菜的,喝法有點像喝中藥或喝菜湯。到了唐朝,飲茶開始成風,周杰倫有首歌叫《爺爺泡的茶》,裡面就唱道:“唐朝陸羽寫《茶經》三卷,流傳了千年。”
唐朝飲茶成風與當時佛教的興盛密切相關,佛教禪宗講究坐禪修行,就是盤腿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兒思考,一坐就是小半天,這很耗費體力。所以僧人就靠吃茶來補充體力,相當於今人喝功能性飲料。
唐朝形成了較為規範的喝茶方法,和今天很不一樣——不是喝茶,而是“吃茶”。如今有很多方言裡還保留“吃茶”一詞。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一整套唐朝宮廷吃茶器具,可以還原唐朝人的吃茶方式。唐朝人吃茶的時候,不是沖泡茶葉,而是煮茶或煎茶。他們用的多是“餅團茶”,先把生茶葉蒸青、搗碎,做成茶餅烘乾,然後存放在茶籠裡,茶籠四周鏤空,便於通風。有時候還要給茶籠加熱,烘焙茶餅。吃茶時,先用茶碾器將茶餅碾碎,將碎末放入篩籮中,篩去雜質,留下茶粉,然後煎制。煎茶時將茶粉和各種作料放在一起煮。作料有啥呢?一般是蔥、姜、鹽等,還有的放橘皮、茱萸、薄荷、桂皮等。煮出來的茶是黏稠狀的,所以叫作茶湯。這樣的茶,最佳用法是吃,而不是喝。法門寺茶具所還原的唐朝吃茶方法,和陸羽《茶經》中描述的吃茶方法基本契合。可以將其簡要概括為以下六個步驟:焙炙;碾碎;篩籮;煮水加鹽;加茶末;品茶。
△南宋點茶技藝(出自劉松年《攆茶圖》)附圖一
到了宋朝,更為流行的是點茶法。儘管同樣是用茶粉作為原料,但與煎茶法不同的是,點茶法是將茶粉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繼續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使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宋朝的文人喜歡比拼點茶手藝,制定了一整套的規則,形成了“鬥茶”的風俗。宋徽宗還寫過一部關於茶的專著《大觀茶論》,裡面對鬥茶風俗有詳細的記載。其整個過程為:“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點茶技藝,單從操作本身來看,今天日本的茶道與之非常相似。
到了明朝,人們發明了炒青製茶法,茶的喝法也發生了巨大改變。炒青後的茶葉用熱水沖泡即可,無需食用就能享受其芳香。明朝人也認為,相比繁瑣的點茶飲法,泡茶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另外,明朝放棄吃茶,也和明太祖提倡節儉有關。宋朝時,宮廷喝的茶主要產自閩南和嶺南一帶,因茶餅上印有龍的圖案,所以又稱“龍團”。龍團的飲用方法須煎飲。《餘冬序錄摘抄內外篇》中曾記載,“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採芽以進”。因此不喝煎飲的龍團了,飲茶方法也改變了。受朱元璋影響,明朝以後的茶葉才開始流行沖泡後清飲,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現在,南方一些地方依然會在煮茶時加入一些作料,和唐朝人吃茶很像。廣東汕尾地區流行一種“擂茶”,將綠茶加入大米、花生、食鹽、生薑等作料放入缽內,用一根半米長的“擂棍”搗碎,然後再加水煮沸。透過擂茶,我們可窺視唐朝吃茶情景之一二。擂茶,也許是穿越了千年的活歷史。
△抹茶附圖二
△擂茶附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