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前對香港電影很感興趣,現在香港電影越來越少,也不好看,是什麼原因。
6
回覆列表
  • 1 # 歲月地圖

    香港電影后期的衰落,其實並不是一兩個因素導致的,原因互動交錯很複雜,各路專家對此也往往莫衷一是。

    我個人的概括是——隨著臺灣八大電視臺的撤資,亞洲金融風暴、社會對97迴歸的恐懼、演藝人員片酬虛高、電視的衝擊以及電影盜版肆虐等一系列問題的圍剿,

    香港電影的票房開始不斷下跌,票房下跌首先衝擊的電影院線,各大公司的電影院線因為上座率下降而普遍虧損,導致院線無法承擔昂貴的租金,從而直接影響了母公司的電影利潤。在院線什麼都不做都賠錢的情況下,母公司一方面減少影片投入以降低成本,一方面將持續虧損的院線出讓或拆遷易地。而院線數量的減少,反過來又拖累了影片的票房。由此,院線繼續虧損,母公司則繼續降低影片成本。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之下,香港的垂直整合產業體制終於分崩離析了,各大公司紛紛出售自家的院線以求自保,然而,影片質量的降低極大的削弱了電影的市場,電影成為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大批大批的觀眾紛紛流失,各大公司迴天乏力,最終相繼改行或破產

  • 2 # 楊三刀A

    香港片子衰敗的原因起因。

    1.外來片子的襲擊,香港片子繁盛的時候,外埠買片對香港片子極為緊張,當時南韓,東南亞,臺灣各國緊張靠買香港的商業片來放映,所以,當時的情況就是隻要拍片子就賺錢,香港片子人每天有工開,那個時候只要一部片子有明星參演,還沒開拍,就已經被一些院線買好了,劉德華一年拍十三部片子 人稱“劉十三”,鄭裕玲一天趕九個劇組得名“鄭九組“。起先,南韓片子成熟,不但可以或者滿足自己的院線,還向外輸出,別的各國也不侷限於只引進港片,港片的市場縮水,僅僅靠本埠的票房自然是不行的。多謝

    提醒,尚有好萊塢。

    2.片子人士青黃不接, 不說”雙龍一週“,隨便挑一部片子,各種實力派,甚至副角都是老喜骨,曩昔新藝城的片子經常是五六個副角,個個都是頂樑柱,現在老的老,去的去(張國榮,梅豔芳)。再說導演 胡金銓,張徹這兩位元老級別的。起先新浪潮的一批,徐克,許鞍華都成為香港片子中流砥柱。再看新導演,找不出幾個像樣的。

    3.香港片子自己的原因起因 香港片子有很多弊端,曩昔有片就有錢賺的時候,片方為了趕檔次趕片子,省成本,最常用的一招就是一個鏡頭 一個場景拍下來用到不同的幾部影片裡,比如一個槍戰鏡頭可能在不同的影片裡出現,可見當時香港部分片子精摹細琢到什麼地步。跟風,當年《無間道》火的時候就是各種跟風,曩昔賭片火的時候異常也是,儘管拍,豈論好壞。尚有就是港片題材和典範的限制,大部分愛香港片子的人,都鍾情於片子中講的對於香港的那些故事,畢竟香港僅是彈丸之地,歷史也就百來年,題材上沒太多發揮的餘地,除自己的故事,最多的就是廣東一帶的傳說。典範上也不久不多,受成本的限制並不能像好萊塢那樣發揮(比如 根本沒辦法拍場面宏大的科幻片)。曩昔大家沒得決定,爛片好片一起都看了,現在對片子的哀求高了,再這麼精摹細琢,肯定不行了。

    我感到,港片的落漠,杜琪峰們的感嘆,反響的不是落漠之類的成就,而是是部分朋友提到的,港產片身份的垂垂模糊。這種身份的模糊正是由上述第三點推波助瀾的。沒有一個商業實體可以或者或者跟市場趨勢作反抗。香港市場畢竟太小,邊境市場畢竟太大。在商言商,統統有頭腦的製片人都邑儘管即使迎合邊境市場的需要,對於商業化氣質向來最重的香港片子業特別如此。那麼為了迎合邊境市場的需要,自然“香港”特質自然會減少。

  • 3 # 雅痞斜槓青年

    香港電影的沒落應該來講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經濟危機、盜版盛行、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國外電影搶佔市場等等。另外提別要提的是,不少人認為香港迴歸是導致香港電影衰落的一大原因,我個人以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

    像2000年前後,美國數字影視產業的高速發展,本土票房急劇下降,加之金融危機又導致融資困難,所以很多導演演員為了生存而轉大陸市場,開始有了所謂的合拍片。從另一個角度來說,97年以後香港電影開始變得平庸了,就把原因歸咎於香港迴歸是不理性的,倒不如說香港迴歸祖國懷抱以後,香港社會已經漸趨穩定,老一代電影主創們估計也才思枯竭了,電影創作思路已有了瓶頸。因此,香港電影的沒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產物。

    你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檜木底板與碳素底板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