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震長

    2018年2月2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執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這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中國全新研製的國家民用航天科研試驗衛星,也是中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我們知道,地震科學在近一百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對於地震,人類仍然有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曾幾何時人類想要鑽井到地球深處一探究竟,但只鑽到地下12公里處便阻礙重重。於是,科學家們只能根據地面的資料,對地球內部的狀況進行推測與反演。地震研究是多角度的,“上帝視角”對於地震研究同樣必要。 在近幾十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他們所監測到的“空間電磁擾動”與地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在一些大地震前可觀測到較大空間範圍的電離層擾動和電磁異常現象。法國曾經發射了專用於地震監測的DEMETER衛星,就觀測到了明顯的震前電磁擾動資訊。

    “張衡一號”設計壽命5年,在這5年中,它將每5天對地球同一地點進行重訪,觀測區域覆蓋地球南北緯65度內,重點觀測區域覆蓋中國陸地全境和陸地周邊約1000千米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張衡一號”將以標準手段對中國6級以上、全球7級以上地震進行電磁分析,透過大量的資料積累和震例分析,希望從中找到規律,推動中國地震預測技術的發展。

    作為中國首個地震電磁綜合觀測平臺,“張衡一號”開闢了中國地震監測研究的新視角,是中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里程碑,最大意義重大有,獲取全球地磁場和電離層環境及其變化資訊,填補中國在該領域資訊獲取能力空白;基於天基觀測優勢,提升中國全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能力,填補地面觀測臺網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區觀測不足;獲取全球震例,大幅增加震例檢驗機會;為空間天氣預警、通訊導航環境監測、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資料支援,服務於基礎科學研究。

  • 2 # 虹攝庫爾斯克

    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於2013年正式批准立項,衛星設計在軌執行5年,是中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專用天基平臺,透過衛星上攜帶的電磁場、等離子體和高能粒子原位探測載荷,獲取衛星軌道高度上的地球空間磁場和電離層環境及其擾動資訊,並且透過與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以及地面信標測量系統協同工作,獲取衛星軌道以下的電離層結構以及其變化資訊,從而為研究與地震相關的電磁擾動、認知電離層擾動規律和機理、推進空間物理和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提供支撐。

    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是中國第一顆具有明確科學目標的電磁衛星,主要任務是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密度、溫度和高能粒子能譜等物理量,以捕捉和監測地震異常資訊。因此,該衛星具有以下特點:

    時空解析度較高,5天實現對同一地點的重訪,連續兩天內最近軌道經向間距不超過5度;

    重點觀測區域大,可以對全球南北緯65度區域內進行全天候觀測,重點觀測區域為中國全境並外擴1000公里以及全球的兩個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

    數傳時效性強,探測資料能夠在中國全境並外擴1000公里範圍內實時下傳;

    觀測模式多,為了確保對地震重點監測區域的有效觀測,重點觀測區域採用提高取樣率的詳查觀測模式,非重點區域採用巡查觀測模式,將衛星觀測區域網格化。為了滿足上述的觀測需求,衛星軌道高度設計為507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軌道傾角為97度,軌道降交點為14時,重訪週期為5天。

  • 3 # 分享那點事兒

    地震預測是世界性的難題。多年來,世

    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嘗試過各種預測方法,

    但都被現實否定。透過電磁監測的方法發

    現地殼異動,從而獲得地震即將發生的信

    息在學界被認為是一個很有希望的嘗試。

    正因為如此,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承載

    著人們對於實現地震預測的殷切期待。

    這顆衛星對中國地震科研意義重大。電

    磁監測試驗衛星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首

    顆地球物理類衛星,載荷多、精度高,能

    夠發揮其空間對地觀測。大動態、寬視角、

    全天候"的優勢,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推

    進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網路,拓展探索

    地震監測預測新途徑,對實現地震現代化

    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話西遊手遊家園系統怎麼玩大話西遊手遊家園系統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