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碼字的草根
-
2 # 白鉛華
在我的圈子,有個說法:會寫的出不起書,出得起書的不會寫。雖然這話有點兒片面,但是說的確實一種社會現象。我來分析一下。
普通人出書,是需要給出版社掏錢的。我們的印象中,出書應該都會有酬勞,可現實卻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受現在的社會風氣影響,看書的人很少,大家都透過手機上網來獲取一些諮詢、資訊、知識。因此,出版社的日子很不好過,我甚至敢說,若沒有中小學生的教輔材料,中國的出版社得減少一大半,包括合併、關閉。中國現在大概有出版資質的單位應該總共500多家,包括大學出版社、地方出版社、文化公司等等。
由上,現在出版社是來迎合作者的,而不再是以前那樣,挑選作者和作品。只要上貨,啥都好說。我只是說了一個現象,出版社不全是這樣,但每個出版社都面對這樣的問題。
這是面對普通人來講的,不說名家。但是名家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會有稿酬,但也是一點兒。拿賈平凹先生的作品來測算,最新作品《自在獨行》,印數20萬冊,定價39元,版稅拿10%來算,20萬×39×10% = 7.8萬元,扣去個稅7.8萬×(1-20%)×20%×(1-30%)=8736元,所以他的稿酬不到7萬。或許印數不會到達20萬冊,版稅可能還能高些。
哪類人會選擇個人出書?我再說說什麼人會去出書,一種是上年齡了,得給自己當初的文學夢想留些痕跡,這些人就會省吃儉用去攢錢,想獲得一個“正式出版物”的名稱。不管賣得了,賣不了,有書號,在形式上和程式上,才能叫作“書”。這相當於駕照,有駕照了,才能叫作司機,這和會開車,不會開車沒有關係。
二是有閒錢的人,就想給自己寫得東西掛個“書號”,不管寫得好壞,就是要將它變成“書”。也就是有一輛車,不管多爛多垃圾,就是要去上個牌子。
三是有目的性的出版。評職稱啦,加入作協啦,等等。這些都會要求當事人有正式出版物。所以嘛,一些所謂的“教授”“作協會員”的東西,簡直“寫得太有水平啦!”我不是針對誰,並不是諷刺教授、作協會員,請不要對號入座。
出了書和沒出書的有什麼區別?我想還是舉栗子說明比較形象。比如咱倆都買了量車,你給車掛了牌子,而我沒有掛牌子。這就是區別。出了書,可能名義上就跨進了“文化人”的行列,可以進入作協啦,可以去評職稱啦,等等。
我平常也寫小說,工作第一年的年終獎,我就打算拿來作為我的出版費用,可最後想想,還是放棄了。我不想當“文化人”,因為,我寫的東西,自己都看不上。我也不去平職稱,也不想進入作協。
看著中國的出版社事業搖搖欲墜,“死不了,活不旺”,我還是有些痛心的,我工作的座右銘就是“我是編輯我可恥,我為國家浪費紙”。或許,是我悲觀消極,但問題還是有的吧。
-
3 # 拓跋小妖
就我個人而言,最明顯的區別,有且只有收入變化
其他的,可能也只是收入變化後,發了些心態改善,讓自己寫東西時更輕鬆了
回覆列表
出過書,可以加入作協。但是,還是有沒出過書,水平高的人。不過,正規出書是有版稅的,而且樣書也不過十幾本。非正規的出書,是:文人出書——自作自售。盈利與否,看個人的銷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