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彼得堡的肥天鵝

    日本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導致對它的入侵必然來自於海上。日本人自“神風”逃脫蒙古鐵蹄的蹂躪以來,對“外國侵略”四字一向最為敏感。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員、海軍准將馬修·佩裡率領4艘蒸汽風帆戰艦駛入日本德川幕府咽喉要地江戶灣浦賀海面下錨停泊,船上的大炮瞄準了岸上的幕府軍炮臺。這便是影響日本近代歷史程序“黑船事件”,這次事件對幕府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德川幕府的“二百年太平之夢”被擊得粉碎,自17世紀以來的鎖國政策被徹底開啟。就此幕府開始組建海軍,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後,擁有包括軍艦、船廠、學校以及海軍人才在內的全套海軍規制。

    當時日本人繪製的馬修·佩裡的畫像

    1854年,佩裡率領7艘軍艦、200門大炮和1000多名戰鬥人員再次來到江戶灣,逼迫德川幕府簽訂了不平等的《日美和親條約》。

    而到了幕府統治被推翻還政天皇后,雖然日本本土已經統一,天下平定。但幕府時期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外國租界,領事裁判權和不合理關稅等依舊存在。雖然此時日本已經在形式上樹立了天皇是國家最高權威,但實際上政府的運作依舊是以參與倒幕運動的下級士族階層為核心。由於他們的武士出身,再加上在幕末時期親身經歷了攘夷派與英法等國的幾次衝突,所以對西方列強軍事威脅的認識十分強烈,對加強海防軍備建設也十分有緊迫感。明治政府繼承了幕府的全套海軍人馬,也繼承了幕府的“海防八策”的海防觀點。

    1872年,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首的龐大使團(隨團訪問的還包括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充、伊藤博文等),遊歷美、英、法、荷、比、德等十餘國。在遊歷英國時,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黃金時代,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商業、雄視全球的強大艦隊強烈的刺激了日本使節的神經;而在德國訪問時,俾斯麥和老毛奇對日本使節團言傳身教的講解德國式的君主專制立憲制度,深深地打動了日本使節的心。這次考察對日本歷史的影響意義深遠。從此日本開始沿用俾斯麥的“強弱祥凌,大小相欺”的方針來制定自己的對外政策。日本以犧牲鄰國為自身發展代價的“宇內經營”策略,以及實現這一策略的工具——海軍的大力興辦就此拉開的序幕。

    右大臣巖倉具視是明治維新的功臣,他是宮廷中倒幕勢力的核心人物,為打倒幕府,和薩長聯合,形成宮廷-薩長聯盟,這也成為明治初期政治的根基。

    就此,日本走上了大力發展海軍的道路,但自身資源貧瘠的劣勢造成了其在軍隊建設上的顧此失彼,海軍的發展優先於陸軍,這就是為何日本海軍比陸軍強大很多的原因和由來。

  • 2 # 四代重機

    這是個偽命題。首先怎麼判斷日本陸軍比海軍差呢?第二,如果要比較的話,應該是不同國家同軍種之間的對比,同一國家不同軍種之間怎麼比較?第三,應該說日本在三軍建設方面更重視海軍罷了,但不能否定對空軍及陸軍的建設。

    日本總兵力33萬人,陸上自衛隊就擁有14.8萬人,裝備各型坦克1020輛,裝甲車約980輛,各型飛機約511架,各種火炮7630門。這樣的陸上力量還能算弱嗎?

  • 3 # 文韜武略64

    日本是純粹的海洋國家,發展海軍是他們的主要方針,拋開二戰時的不說拿現在來講海上防務是他的第一要素如果沒有侵略別人的野心陸軍的確不是他的主要軍種。日軍如今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海軍強國,一個強大的海軍能確保他的國土安全如果他的海防線失守日本必將亡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地1有效對抗騎兵玩法技巧,怎麼對抗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