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02086823712

    《山鄉鉅變》是《暴風驟雨》的讀篇。它由正、續篇組成,完整地描寫了湖南省一個叫清溪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從初級社到高階社的發展過程,藝術地展現了合作化運動前後,中國農民走上集體化道路時的精神風貌和新農村的社會面貌,剖析了農民在歷史鉅變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和理想追求,從而說明農業合作化是中國農村的第二次暴風驟雨。如同《暴風驟雨》一樣,《山鄉鉅變》同樣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山鄉鉅變》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又增添了鄧秀妹、劉雨生、李月輝、“亭麵糊”、王菊生、張桂秋等一批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別是“亭麵糊”這位老農,簡直就是《暴風驟雨》中那個逗人發笑的老孫頭的親兄弟,顯得十分豐滿並富有立體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鄉鉅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畫一個人物,描寫一件事情。作者善於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透過富有個性的行動,突現人物性格。學習古典小說刻畫人物的技法明顯可見。

    《山鄉鉅變》具有濃郁的南國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鄉風水色和當地特有的風情民俗,賦予小說一種特殊的文化蘊涵,並創造出令讀者心馳神往的優美意境。

    周立波是駕馭語言的巨匠,《山鄉鉅變》中語言洗練流暢,清麗自然;人物對話幽默風趣,含蓄傳神。特別是對湖南方言土語的運用,更見語言大家的功力。

    作品賞析:

    “周立波的長篇小說《山鄉鉅變》6,雖然不是最早用藝術來描寫合作化運動的作品,也不是最具有理論深度的長篇小說,但它有非常鮮明的藝術個性,即從自然、明淨、樸素的民間日常生活中,開拓出一個與嚴峻急切的政治空間完全不同的藝術審美空間。周立波參加過30年代左翼文藝運動、並有著很好的中外文學修養,他翻譯的蕭洛霍夫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和基希的報告文學集《秘密的中國》,都是名重一時的文學作品。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以後,他自覺地放棄原來的文學修養和創作道路,在參加實際的政治鬥爭生活的同時,努力深入農村生活,學習來自民間的語言藝術。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暴風驟雨》以土地改革運動為題材,曾與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同獲斯大林文學獎二等獎(1951年),但這部小說在學習民間方面並不成功,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的地方色彩和方言土話上,與作品的整體風格是脫節的。1955年,他舉家遷移湖南家鄉落戶,深入瞭解與研究合作化運動中的農民的精神狀態,也許是寫自己家鄉的緣故,《山鄉鉅變》成功地顯現了作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創作個性,在同類題材中是相當引人矚目的。

    在對合作化運動的態度上,周立波毫無疑問是站在時代共名的立場上,鼓勵農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小說的基本構思和人物關係,包括對農村階級鬥爭的設計,都保持了與主流意識形態的一致性。這一點與柳青的《創業史》有某種相似性,但不同的是,《創業史》的作者對農村階級關係及其衝突更加具備了高屋建瓴的理性把握,因而也就更加具備了思想的“深刻性”和人物矛盾衝突的“尖銳性”。但應該說明的是,這種深刻與尖銳都是從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立場而言的,《山鄉鉅變》所缺乏的正是這兩點,作家是把一場政治運動放在民間生活舞臺上演出,迴避了思想的深刻性,卻換得了人情的自然、醇美與和諧;迴避了人物矛盾衝突的尖銳表達,卻散淡地寫出幾個活靈活現的農民性格。“民間文化形態”表現在文學創作上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孤立地使用“民族形式”和“民間語言”說明不了小說的真正藝術成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不吃蔬菜對人體有什麼後果?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