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151441935246
-
2 # 夢碎雨夜冷
康德美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我們曾以美論、崇高論、藝術論加以概括,下面我們換一個角度,試從範疇論、體系論、方法論和心理美學四個方面加以概括。
1、範疇論
範疇是美學理論的基本元素或基礎,西方美學的基本範疇是“美在和諧”,但在不同時代、不同理論家之中,其內涵不斷豐富發展,從而構築其不同的範疇體系。康德美學也有其特有的範疇體系,其範疇體系的內涵特點決定了它在美學史上的地位,即決定了它作為德國古典美學奠基者的地位。
首先是“美”。康德提出著名的“無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題,實際是對感性派(無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綜合,既突破了傳統的感性派的“摹仿說”,也突破了理性派的“靈感說”,成為感性和理性由對立走向統一的新時代的開端。而且這種無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涉及到特殊的主觀心理狀態,情感領域,這更具有開創的意義。這—點被席勒注意到,在《美育書簡》中提出情感教育問題。但卻被黑格爾所忽視,在其龐大而嚴密的辨證的美學體系中,只剩下概念的邏輯發展,而相對忽略了蓬勃激動的情感,這正是其缺陷所在。康德的侷限在於否定了美的客觀性,當然也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
其次是“崇高”。康德把崇高的過程描述為物件壓倒主體,主體又藉助理性壓倒物件,因而崇高感最終是一種理性的偉大勝利,是道德的象徵,其根源不在物件,而在人自身的理性精神。康德對崇高的論述也是有歷史意義的。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概念的是古羅馬時代的朗吉努斯,他的《論崇高》一書曾經論及自然界的崇高物件,但主要論述的是文采風格的崇高,修辭的宏偉等等,基本侷限在修辭學範圍之內。18世紀英國的經驗論者博克最早從美學的角度對崇高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他認為,優美的物件偏重於小巧、光滑、嬌弱;而崇高的物件則巨大、陰暗、孤寂,美以快感為基礎,崇高以痛感為基礎。博克的論述極富啟發性,但仍多侷限於經驗論的感覺的範圍,只有康德的崇高論才在前賢論述的基礎上,第一次賦予崇高以深刻的哲學內容,使之成為系統的理論,包括崇高的物件,崇高與優美的區別,崇高的心理過程,崇高的根源等等。康德在崇高論中實際上也將醜帶入美的領域,大大地拓展了美與審美的範圍。因為,崇高的物件作為“無形式”帶有巨大的可怖的特點,已不是什麼對稱、和諧、合比例的優美,而是屬於醜的範圍。但只有人類在特定的鑑賞的角度上,這種醜才能由痛感成為快感、而進入美的領域,這比亞里士多德從認識論的角度解釋由痛感到快感要深刻而高明得多了。
回覆列表
康德的美學思想主要集中在《論優美感與崇高感》和《判斷力批判》這兩部著作中。前者主要分析優美和崇高的不同特點:優美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小巧,和諧,讓人心生愛憐;崇高則是巨大以至於無形的“壯美”,讓人心生畏懼,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與道德聯絡在一起。優美與崇高是康德美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範疇,在他後來集大成的美學鉅著《判斷力批判》中,對審美判斷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這個一分為二的模式來處理的。他提出了鑑賞判斷(即審美)的四個特徵:(1)它是愉悅的,但是不帶任何利害關係;(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無目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觀的,卻帶有必然性(康德在這裡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