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616219450500
-
2 # 使用者2150543099384
1,貪嗔痴慢是指人為人處世中的一些問題,即貪慾,怒氣,愚痴,傲慢等。貪嗔痴慢是佛教中的五毒心的其中四種,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
2,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因為人們貪著五欲,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3,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4,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5,慢: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的意思。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6,疑:意思是指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稱為五毒心,五毒心會使我們造作惡業,就像毒藥會妨礙我們修行,故稱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禪定,那終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種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結果可能會變成魔通或各種惡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對我們日常生活來說,這五種心態,也會攪亂我們的人生價值觀。貪慾會讓人慾望膨脹,以至於犯錯;嗔怒會讓我們對待身邊人的態度無法端正,進而影響人際關係;痴迷會讓我們忘我,從而忘記本心;傲慢會讓我們自以為是,目中無人。
回覆列表
貪嗔痴即“三毒”,《佛教大辭典》解釋如下:
一、貪毒,引取之心,名為貪。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
二、嗔毒,恚忿之心名為嗔。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
三、痴毒,迷暗之心名為痴。心性暗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此有二種,痴毒獨起,名為獨頭無明。與貪毒共起,名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而起也。
智度論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而生嗔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大乘義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止觀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論十九曰:“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涅盤經曰:“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去除三毒,對治三毒之法,即戒定慧。達摩祖師說,戒除貪,定除嗔,慧除痴。
在實踐中,須從戒起修,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在家弟子,守好五戒,就能慢慢去除貪慾,由此起修,依戒生定,然後就會制心一處,不起嗔心,更進一步,則能依定發慧,除去痴障,開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