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16781897443

    只有出家師父往生才這樣稱呼,而且不是一般的師父。

    示寂是比較謙虛的說法,圓寂的證量是比較高的,一般人達不到,一些高僧大德往生會用圓寂,但也不是特別的恰當,只是一種稱讚也敬意在裡面。只有佛才能稱得上圓寂二字。

    佛教用語。梵語的意譯;音譯作“般涅槃”或“涅槃”。謂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以此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終目的。故後稱僧尼死為圓寂。

    佛教語。梵語的意譯;音譯作“般涅槃”或“涅槃”。謂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以此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終目的。最初,這是可以稱為一種境界的。後來婉言僧尼死為圓寂。 唐 義淨 《大寶積經》卷五六:“我求圓寂,而除欲染。” 唐李白 《地藏菩薩贊》:“焚蕩淫怒痴,圓寂了見佛。” 王琦 注:“ 賢首 雲:‘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稱寂。’”《水滸傳》第一一九回:“你是出家人,還不省得佛門中圓寂便是死?”《紅樓夢》第十七回:“他師父精演先天神數,於去冬圓寂了。”參見“ 涅槃 ”。 所謂圓寂,具足一切功德為圓,遠離一切煩惱為寂,德無不圓,患無不寂。

    梵語Parinirva^n!a 之意譯。舊譯滅度、入滅。音譯般涅槃。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圓滿諸德,寂滅諸惡,故稱圓寂,後世轉而稱僧徒之死。又作歸寂、示寂、入寂。與涅槃、遷化、順世、歸真同義。即捨去有漏雜染之境,歸入無漏寂靜涅槃界之謂。亦指離生死之苦,全靜妙之樂,窮至極之果德。其中,就離生死之苦而言,賢聖命終即入於涅槃,為圓寂。大寶積經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圓寂而除欲染。’賢首心經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槃,此雲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稱寂。’

    涅槃是梵語,正音為波利匿縛男,舊雲涅槃,今順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雲涅槃那,皆音之訛略,或楚夏不同。舊譯為滅度,或雲寂滅、無為、解脫、安樂、不生不滅等,名雖異其義則同。今單舉滅度和寂滅二義釋之:滅度,即‘滅’除煩惱,‘度’脫生死的意思。寂滅,寂謂理性‘寂’靜,滅謂煩惱‘滅’除。亦可說,證得‘寂’靜之體性,自然煩惱‘滅’除;煩惱滅除,自然證得寂靜體性。“智論”雲:涅名為出,盤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則亦可譯為出趣也。

    若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此義比較來得完善,因為寂滅、滅度、解脫等譯,不過僅約斷德方面,言斷滅生死煩惱。圓寂則統明智斷二德。今略釋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單的說:即德無不‘圓’,患無不‘寂’。詳細的說:即福慧二嚴做到圓滿無缺(圓),三惑煩惱徹底清除,二種生死完全度脫(寂),永遠不再被煩惱生死所困擾,回覆‘圓’明‘寂’照的本有心體,而獲到一種純善純美的莊嚴解脫。這就是涅槃的境界——圓寂。圓約進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約滅惡方面言(斷惑滅苦)。據此研究起來,圓寂似大乘無為的涅槃,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槃。

    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之真心’。因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圓),永離一切煩惱(寂)故。成佛即證此真心,故涅槃並非諸佛的專有品,不過凡夫一向為夢想所矇昧,因此不能證得。所謂迷則顛倒夢想,悟則究竟涅槃。

    當知夢想,根本是由本覺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滅一分夢想,即證一分真覺(如鏡子去一分塵埃,即現一分光明),乃至全滅全證。至此則一切功德無不復歸‘圓’滿,一切煩惱生死無不畢竟空‘寂’,是證到大乘究竟涅槃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告訴我拳皇裡御名方守矢的全部技能名稱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