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82566089773

    正式從左到右寫是在1919年以後

    中國古代漢字是豎行書寫的,這大約和初期的書寫材料有關。最早的書寫材料甲骨呈狹長形,豎著在上面刻字比橫著刻字顯然要方便得多。紙張發明前,用毛筆在狹長的木簡、竹簡上書寫,也是從上往下寫方便。因此形成了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古代書寫方式。

    漢代以後紙張雖然發明出來了,但漢字書寫的習慣仍然沿襲下來。隋唐的雕版印刷出現及宋代的活字印刷發明後,都是豎排豎行。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識分子學習西洋文化,出現了漢文裡經常引用外文、書寫阿拉伯數字、使用新標點符號等情況,漢字豎寫就顯得很不方便了。於是,知識界開始提倡漢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變傳統的豎行書寫方式,改用從左到右的橫寫排列。

    1909年中國已有了用“橫行”排版的書,它就是提倡文字改革的劉世恩寫的《音韻記號》一書。劉世恩在書中講解拼音方案,說是“無師自通,兼識漢字”。

    1915年出版的《科學》週刊創刊號,也是把漢字“橫行”排列的。

    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新青年》雜誌編輯錢玄同,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刊載了他致陳獨秀的公開信,對漢字“豎改橫”的做法,發表了見解。他說:“人目系左右相併,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觀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頗,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方,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以後,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發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逐步興起,漢字改橫寫終於漸漸為華人所接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倒掛金鐘的花是四季開花嗎?倒掛金鐘怎麼樣養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