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技小揹簍
-
2 # 薯界風雲
一畝地應該種多少株馬鈴薯合適?不是種植者的喜好決定的,而是取決於馬鈴薯的品種、土壤型別、生長期長度等因素。
行距和株距過大過小都會影響單產水平。有實驗表明,收穫塊莖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由株行距決定的,比如間距越小,塊莖也越小。主莖在田間分佈越均勻,塊莖大小也越均勻。另外,只有當葉片儘快達到最大田間覆蓋率才有希望獲得高產,株距行距要是過大,達到最大田間覆蓋率需要的時間就更長,產量也會大受影響。
到底多大的密植更科學更合理?現在,對馬鈴薯株行距都是用單位面積的主莖數來表示。一般而言,每平方米最佳的主莖數為15-22個,即如果採用90釐米的行距的話,最佳的株距為15釐米左右。這是對商品薯生產的定位。
馬鈴薯種薯生產的目標是獲得足夠多的中等大小薯塊,且中等大小薯塊比大薯塊在種薯市場更受歡迎。因此,種薯生產中提高單位面積的主莖數將有可能收穫更多的塊莖,並且塊莖大小越均勻,越趨於中等。所以,種薯生產最合理的密植是每平方米25-30個主莖。
-
3 # 藍天依舊145660351
馬鈴薯適肥沃的沙壤土。肥沃的土地適合的密度是獲得品質好高產量的基礎!
馬鈴薯的栽培方式有100釐米雙壟,株距35釐米左右,每畝約4000株,這種模式產量較高,以3兩至6兩的為主。單壟80釐米株距30釐米,畝株數為2700株左右左右,產量稍低但塊莖以6兩以上的為主質量好價格高,足以彌補產量上的損失.目前這種模式比較受歡迎!
馬鈴薯是國內唯一一種即是蔬菜又是糧食的農作物。相對其他農作物來說,馬鈴薯又是一種產量比較大的作物種類,除了品種特性和田間管理因素之外,可以說產量的高低與種植密度是否合理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一、馬鈴薯種植密度與株行距範圍一般來說,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馬鈴薯種植都是採取平地開溝覆膜種植方法(開溝深度約在10-15釐米左右),其中又可分為單行種植模式、大小行雙行種植模式,產量比較高的種植密度一般在4000-4500株/畝。單行種植模式,一般行距60-70釐米、株距25釐米左右;大小行雙行種植模式,一般大行距70-80釐米、小行距20釐米、株距35釐米左右,呈三角交叉型種植。
二、影響馬鈴薯種植密度和株行距的因素以上時平均種植範圍,但由於土壤肥力、品種特性以及灌溉條件的不同,會對馬鈴薯田間的通風、透光性產生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薯塊的膨大效果和後期產量,大家可以結合以下幾種情況靈活調整實際種植密度和株行距:
1、早熟品種,生育期短、植株矮小,可以適當密植;中、晚熟品種,可以適當稀植。
2、土層深厚、肥力較強、排灌方便的地塊,養分充足,植株生長旺盛、葉片肥大,應當適度稀植;土層淺薄、肥力貧瘠、排灌不便的地塊,養分偏少,植株生長矮瘦、葉片較小,應當適度密植。
3、商品薯和薯條加工薯,可以適當稀植;種薯和澱粉加工薯,可以適當密植。
總結: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保證馬鈴薯擁有充足的光照條件和良好的通風條件,能夠增強地上莖葉的光合作用和吸收功能,促進地下根系的發育和莖塊的膨大,是實現馬鈴薯後期優產和高產的基礎。因此,希望廣大農戶在進行馬鈴薯種植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好種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