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透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擴充套件資料:
西漢時期,為了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從漢武帝開始,多次遣使西行,與西域各國互通友好。其中,經歷最為曲折、成就最大的當屬張騫。
對於張騫的豐功偉績,史記中有非常高的評價,但沒有為他單獨作傳,張騫的主要事蹟見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
班固的《後漢書》為張騫和李廣立了傳,在《西域傳》中也有大量關於張騫的記載,但其主要資料還來自史記。
司馬遷用“鑿空”(《史記》中寫道:“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一詞總評張騫的業績,不僅是筆力透紙背,其實也凝結了司馬遷對張騫出使西域艱難困苦的準確認知與對張騫一往無前的毅力的高度評價。
如今人們經常演唱的民歌《蘇武牧羊》是對漢代的另一位出使者蘇武的讚頌,對他羈留北海期間雖茹毛飲血但持節不失的風骨稱讚不已,蘇武的精神與張騫略同,但與張騫“鑿空西域”的歷史功績還是不能相比。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以郎應募”,即完全是自願的。出使的規模也不小,因為道經匈奴,被匈奴羈留軟禁了10年,甚至給張騫娶了匈奴妻子,還有了孩子,目的當然是消磨其志,想讓他打消西行的念頭。
“然騫持漢節不失”,信念一直存留。不過,他如何與匈奴上層周旋,使得匈奴人放鬆對他的監視,允許他舉家西遷,恐怕也不那麼簡單。
他不僅要帶上妻子和兒女,還要帶上他的副使堂邑父和其他老部屬,繼續他的西向大宛、康居、月氏之行。這個峰迴路轉的過程,至少要有他的匈奴妻子參與,這也說明張騫的妻子不會是一般的匈奴出身。
在回途中,為避匈奴遊騎,他們轉道崑崙山祁連山間的“羌中之地”,但還是被匈奴抓捕了,要不是一年後因為匈奴單于死於內部混亂,張騫一行也很難有機會回到長安。
張騫第一次出使歷經13載,百餘人的使團,只剩下他的助手堂邑父和他的妻子。堂邑父是西域人,熟悉情況,熟悉地理地形而且能騎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免去了飢渴與迷路的不時威脅;但若不是張騫妻子深明大義而且與張騫相濡以沫,張騫也很難完成自己的使命。
張騫在公元前138年出使,十年陷匈奴,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不辱使命的不僅是張騫,還有當行時屬於“敵國”一方的匈奴族人,堂邑父受封了,但張騫的妻子並沒有下文。司馬遷寫《史記》惜墨如金,多用白描,寥寥數筆交代了張騫妻子也回到漢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透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擴充套件資料:
西漢時期,為了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從漢武帝開始,多次遣使西行,與西域各國互通友好。其中,經歷最為曲折、成就最大的當屬張騫。
對於張騫的豐功偉績,史記中有非常高的評價,但沒有為他單獨作傳,張騫的主要事蹟見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
班固的《後漢書》為張騫和李廣立了傳,在《西域傳》中也有大量關於張騫的記載,但其主要資料還來自史記。
司馬遷用“鑿空”(《史記》中寫道:“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一詞總評張騫的業績,不僅是筆力透紙背,其實也凝結了司馬遷對張騫出使西域艱難困苦的準確認知與對張騫一往無前的毅力的高度評價。
如今人們經常演唱的民歌《蘇武牧羊》是對漢代的另一位出使者蘇武的讚頌,對他羈留北海期間雖茹毛飲血但持節不失的風骨稱讚不已,蘇武的精神與張騫略同,但與張騫“鑿空西域”的歷史功績還是不能相比。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以郎應募”,即完全是自願的。出使的規模也不小,因為道經匈奴,被匈奴羈留軟禁了10年,甚至給張騫娶了匈奴妻子,還有了孩子,目的當然是消磨其志,想讓他打消西行的念頭。
“然騫持漢節不失”,信念一直存留。不過,他如何與匈奴上層周旋,使得匈奴人放鬆對他的監視,允許他舉家西遷,恐怕也不那麼簡單。
他不僅要帶上妻子和兒女,還要帶上他的副使堂邑父和其他老部屬,繼續他的西向大宛、康居、月氏之行。這個峰迴路轉的過程,至少要有他的匈奴妻子參與,這也說明張騫的妻子不會是一般的匈奴出身。
在回途中,為避匈奴遊騎,他們轉道崑崙山祁連山間的“羌中之地”,但還是被匈奴抓捕了,要不是一年後因為匈奴單于死於內部混亂,張騫一行也很難有機會回到長安。
張騫第一次出使歷經13載,百餘人的使團,只剩下他的助手堂邑父和他的妻子。堂邑父是西域人,熟悉情況,熟悉地理地形而且能騎善射,“窮急射禽獸給食”,免去了飢渴與迷路的不時威脅;但若不是張騫妻子深明大義而且與張騫相濡以沫,張騫也很難完成自己的使命。
張騫在公元前138年出使,十年陷匈奴,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長安。不辱使命的不僅是張騫,還有當行時屬於“敵國”一方的匈奴族人,堂邑父受封了,但張騫的妻子並沒有下文。司馬遷寫《史記》惜墨如金,多用白描,寥寥數筆交代了張騫妻子也回到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