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Indians),是對除因紐特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佈於當今美洲各國。印第安人所說的諸語言一般統稱為印第安語或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劃分情況均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
16世紀後來到美洲的歐洲殖民者大量奴役甚至屠殺印第安人。到21世紀大約有3000萬印第安人,但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沒有純男性系列的後代,其混血後代麥士蒂索人大多為男性殖民者與當地女性的後代。而在美國,印第安人僅佔總人口的1%左右。
1、名稱
“印第安人”這一稱呼本是歐洲人對美洲土著的統稱,後來通行於世界。
公元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此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稱作“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後人發現了哥倫布的錯誤,但礙於此稱呼已經普及,所以英語等歐洲語言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以作區別。
但是到了公元20世紀,美洲國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顯改善,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對“印第安人”這一名稱進行“正名”,比如印第安人在加拿大往往被稱為更加政治化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 Nations”)。
印第安人外貌特徵為顴骨突出,眼珠暴起,因經常手抓食物而手中起繭,厚而堅硬。
2、起源
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亞洲的西南羗兵(逃兵)跨越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亞洲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美洲人土著印第安人的祖先有淵源關係。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端,白令海峽的另一端就是美洲的西北端。白令海峽的平均寬度只有65千米,最窄處只有35千米,其間還有2個小島(克拉特曼諾夫島和克魯遜什特恩島),兩個小島相距只有4千米。而且白令海很淺,平均深度42米,最深處也只有52米,只要海面下降40多米就可以與陸地相連。由地質學的一些研究得知,在第四紀的一些時間裡,尤其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期,世界氣候變冷,冰河來臨,海面下降了大約130~160米,水深只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便露出了海面,因而袒露出了一座陸橋,連線起了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為亞、美兩洲的天然通道。加之這時,時值冰河期的亞洲東北部氣候十分寒冷,冰川橫溢,而美洲內地不但沒有冰川,而且氣候溫和,食物豐富,猛獁、大象、麝牛、駝鹿、綿羊等很多動物都生活在這裡。當時以獵取猛獁、鹿類為生的亞洲東北部獵人很有可能尾隨這些動物穿過白令海峽大陸橋來到了美洲,成為美洲遠古文明的開山鼻祖。而後,由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滾滾波濤重新淹沒了大陸橋,又隔絕了兩個大陸之間的聯絡,使這些外來者成為獨立的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
關於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的時間以及路線,學界還有另一些說法。不管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移民絕對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陸續到達美洲的,然後又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與推進,最終散佈到美洲全境。美洲大陸遼闊的地域、豐富的資源以及宜人的氣候使得印第安人的祖先在美洲居住下來。隨著人類生物體的進化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分批遷入的印第安人由北而南在美洲各地建立起各種生活和社會制度,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財富。但是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進入美洲的時間不同,背景各異,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團體。
印第安人(Indians),是對除因紐特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佈於當今美洲各國。印第安人所說的諸語言一般統稱為印第安語或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劃分情況均至今沒有公認的分類。
16世紀後來到美洲的歐洲殖民者大量奴役甚至屠殺印第安人。到21世紀大約有3000萬印第安人,但拉丁美洲的男性印第安人基本上沒有純男性系列的後代,其混血後代麥士蒂索人大多為男性殖民者與當地女性的後代。而在美國,印第安人僅佔總人口的1%左右。
1、名稱
“印第安人”這一稱呼本是歐洲人對美洲土著的統稱,後來通行於世界。
公元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此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稱作“印度人”(西班牙語:“indios”)。後人發現了哥倫布的錯誤,但礙於此稱呼已經普及,所以英語等歐洲語言稱印地安人為“西印度人”,稱真正的印度人為“東印度人”,以作區別。
但是到了公元20世紀,美洲國家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明顯改善,一些政府機構或民間組織開始對“印第安人”這一名稱進行“正名”,比如印第安人在加拿大往往被稱為更加政治化的“第一民族”(英文:“First Nations”)。
印第安人外貌特徵為顴骨突出,眼珠暴起,因經常手抓食物而手中起繭,厚而堅硬。
2、起源
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亞洲的西南羗兵(逃兵)跨越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亞洲的蒙古利亞人種與美洲人土著印第安人的祖先有淵源關係。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端,白令海峽的另一端就是美洲的西北端。白令海峽的平均寬度只有65千米,最窄處只有35千米,其間還有2個小島(克拉特曼諾夫島和克魯遜什特恩島),兩個小島相距只有4千米。而且白令海很淺,平均深度42米,最深處也只有52米,只要海面下降40多米就可以與陸地相連。由地質學的一些研究得知,在第四紀的一些時間裡,尤其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期,世界氣候變冷,冰河來臨,海面下降了大約130~160米,水深只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便露出了海面,因而袒露出了一座陸橋,連線起了亞洲東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為亞、美兩洲的天然通道。加之這時,時值冰河期的亞洲東北部氣候十分寒冷,冰川橫溢,而美洲內地不但沒有冰川,而且氣候溫和,食物豐富,猛獁、大象、麝牛、駝鹿、綿羊等很多動物都生活在這裡。當時以獵取猛獁、鹿類為生的亞洲東北部獵人很有可能尾隨這些動物穿過白令海峽大陸橋來到了美洲,成為美洲遠古文明的開山鼻祖。而後,由於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滾滾波濤重新淹沒了大陸橋,又隔絕了兩個大陸之間的聯絡,使這些外來者成為獨立的美洲大陸的土著居民。
關於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的時間以及路線,學界還有另一些說法。不管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移民絕對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陸續到達美洲的,然後又經過長期的不斷遷移與推進,最終散佈到美洲全境。美洲大陸遼闊的地域、豐富的資源以及宜人的氣候使得印第安人的祖先在美洲居住下來。隨著人類生物體的進化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分批遷入的印第安人由北而南在美洲各地建立起各種生活和社會制度,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財富。但是美洲印第安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進入美洲的時間不同,背景各異,受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等各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許多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文化的部落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