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實際上諸葛亮前期基本上就沒帶過兵,赤壁之戰固然沒他什麼事情,後來取西川、奪漢中、伐吳,劉備也是不打算帶他玩的。只有劉備死了,他才出來蹦躂了幾年----這個階段,說句實話,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勝績值得誇耀。轉篇天涯的文章,寫的還不錯~~

    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曹操敗,孫劉聯軍勝,三家鼎立的局勢由此逐漸形成,赤壁之戰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在《三國演義》中,圍繞赤壁之戰的渲染與細節描寫,前前後後佔據了全書近六分之一的章節。而在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對這一段的記載也頗為詳細。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非常重視歷史事件背後的決策過程,對於赤壁之戰戰前孫劉聯合與決策的記載也非常詳細,與之相比,對赤壁之戰本身的戰鬥過程的記載簡略得多。

    在司馬光的記載中,諸葛亮是促使劉備主動與孫權聯手併成功說服孫權聯合劉備的關鍵人物;魯肅則力排眾議,促使孫權準備與曹操一戰;周瑜從番陽回來,幫孫權下定決心,有了必勝的把握。然後,孫、劉戮力同心,擊敗曹操,曹操敗退到了北方。

    司馬光的記載,悉從《三國志》的記載中抽取出若干相關段落,透過自己的理解,加以拼接而成。令人遺憾的是,其中多有邏輯上的錯誤,而且會令讀史者對於這一段歷史及其相關人物,發生誤解。

    原來,《三國志》中,對於赤壁之戰,各處記載錯綜雜亂。這是紀傳體史書容易出現的問題,尤其是陳壽所依據的各國相關記載均有較大出入,所以,要犁清戰前的決策過程,並不容易。

    要分析明白這一過程,必須把觀察的視角,改為純客觀的第三視角,而不能具有傾向性。司馬光的問題,即在於過多把視角放在了諸葛亮的背後。

    “孫劉聯合”的背後

    首先,我們看“孫劉聯合”戰略的提出與決策過程。建安十三年初,孫權以報其父孫堅被劉表、黃祖所害之仇為名,攻破江夏,殺黃祖、屠城,掠走數萬人口而還,劉表因而派劉琦出兵,重建江夏守備。自此,孫權有了吞併荊州的打算。但,曹操的打算比孫權更快。這年九月,曹操兵臨荊州,驅逐新野劉備。此前,劉表已病逝,劉琮繼任,迫於曹操兵勢,劉琮舉州出降。劉備、劉琦、諸葛亮一眾倉皇南逃。

    孫、劉雙方的謀劃在這一背景下拉開序幕。

    魯肅是孫權心腹。曹操七月開始南下的訊息,孫權方面馬上就掌握了。劉表死訊傳到江東,孫權召集謀士商議,他們馬上意識到荊州有崩潰的可能。於是,魯肅請命,以“弔喪”為名,去荊州刺探軍情。孫權的軍隊,本來已經部署在與荊州接壤的地區,這時即開始水陸集結,做攻擊準備——孫權軍與曹操軍相比,幾乎同時進入備戰狀態,而且是以逸待勞,這一點對於拿下赤壁之戰非常重要。

    魯肅的速度不會很慢,但他走到半路,就聽到了荊州已投降(曹操的動作非常迅速),劉備等遭遇追殺的訊息。魯肅馬上意識到曹操在荊州立住腳後,下一個打擊目標必然是江東,形勢非常危急,如果劉備被消滅,則孫權內外勢孤,被迫投降的可能性極大。所以,他去當陽長坂,找到剛剛被曹軍追擊部隊重創的劉備,向他表示江東準備接納的意思——劉備當時是喪家之犬,曹操在北,孫權在東,都是對手,只好南逃,魯肅現在竟說可以到江東尋求庇護,劉備當然馬上答應。於是,魯肅領劉備拐了個彎,逃入孫權控制範圍西北段邊界的樊口。曹操則折返江陵,接收整個荊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紡天鵝絨是什麼面料,是什麼成分的和織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