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斯柯達

    根據發病原因,一般將頸部腫塊分為先天性、炎症性和腫瘤性三類。現將常見頸部腫塊的臨床特點,敘述如下:

    1、甲狀舌管囊腫多見於少年兒童。屬先天性發育異常。在胚胎髮育過程,如甲狀舌管退化不全,在盲孔與甲狀腺峽部間,可形成甲狀舌管囊腫。腫塊位於頸部中線、甲狀軟骨與舌骨間,常隨吞嚥動作上下移動。感染後可形成瘻管,並有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溢位。瘻管不易癒合,或經常反覆感染。

    2、鰓裂囊腫為先天性發育異常。胚胎期時,頸部發育與鰓弓、鰓裂的衍變關係密切。鰓弓是中胚層增殖而成的弓形隆起,平行排列,左右共5對。各鰓弓間則為4對由外胚層上皮組成的鰓裂。正常情況下,鰓弓、鰓裂最終衍變成頸部肌肉、血管等結構。若發育異常,則形成鰓裂囊腫或瘻管。囊腫多位於頸部外側,胸鎖乳突肌之深部。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定。感染潰破後可在頸部形成瘻口,為鰓裂囊腫、瘻管之外口,常有粘膿性分泌物流出。有時囊腫或瘻管有內口與外耳道、扁桃體或梨狀窩相通。

    3、急、慢性頸淋巴結炎鼻、咽、喉、口腔等處有炎症時,可致頸部淋巴結腫大。急性淋巴結炎時,有紅、腫、痛、熱等急性炎症特點,起病快,常伴發熱、區域性壓痛,抗炎治療後腫塊消退。頸淋巴結慢性炎症時,病程長,症狀輕,常位於下頜下區,淋巴結較小,可活動,壓痛不明顯。

    4、頸淋巴結核病變為原發性,或繼發於肺、腹腔等處的結核病灶。病程較長。病情輕者,區域性症狀少,單側或雙側頸淋巴結腫大,常呈串狀,質中等,可活動,無壓痛。病情較重時,數個淋巴結可互相粘連成團。若淋巴結幹酷樣壞死,潰破後形成瘻管,經久不愈。

    5、艾滋病性頸淋巴結腫大為艾滋病前期臨床表現之一。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侵犯頸淋巴結所致。病程較長,淋巴結逐漸增大,常伴有腹肌溝等多處淋巴結腫大、發熱、消瘦、乏力、白細胞減少等症。細針穿刺活檢可協助診斷。

    6、甲狀腺腺瘤女性多見。位於頸前部,生長緩慢,症狀不明顯,常在無意中發現。腫塊質中等,隨吞嚥動作上下移動。巨大甲狀腺腺瘤,可因氣管移位或壓迫氣管而影響呼吸。如腫塊增大迅速,呈結節狀,質硬,累及喉返神經或向氣管內浸潤,引起呼吸困難、聲帶運動障礙、聲音嘶啞等症時,應考慮甲狀腺癌可能。

    7、涎腺混合瘤多見於腮腺。表現為耳垂下出現腫塊,生長緩慢,無明顯症狀,常偶爾發現。腫塊位置多較深,表面光滑,質中等,推之可動。腫塊向內發展,侵及咽旁間隙時,可使鼻咽、口咽側壁內移,或軟顎膨隆。如腫塊固定,質硬,區域性疼痛,或累及面神經,有混合瘤惡變可能。

    8、神經源性腫瘤多為神經鞘膜瘤,起源於神經鞘膜上的雪旺細胞,常發生於頸部皮神經、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等處。腫瘤位於頸部外側上段,胸鎖乳突肌深處。隨圓形或圓形,表面光滑。生長緩慢,病變範圍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腫瘤較大時,可突向咽部,使咽側壁內移、飽滿,嚴重時可影響呼吸。偶可惡變,表現為短期內腫瘤迅速增大,或伴迷走、舌下神經麻痺等徵。

    9、頸動脈體瘤起源於頸動脈體。位於頸動脈分叉處。腫瘤較小時,症狀不明顯。如侵犯迷走、舌下等神經,可引起聲帶運動障礙、伸舌偏斜等徵。檢查時腫瘤可隨動脈移動,捫診有搏動感,CT增強掃描、動脈造影等檢查有助診斷。

    10、惡性淋巴瘤是一種發生於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淋巴結腫大,或先在淋巴結外組織內形成腫塊,然後再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榮耀7x升級8.0後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