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水滸傳》裡的各路英雄豪傑大多是以一幅俠肝義膽的面目出現,雖然“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豪爽總是讓人覺得痛快大氣,可惜仔細一看卻發現,倒在好漢們刀下們的貪官汙吏和惡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漢們濫殺無辜的場面也不乏見。例如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一節雖然一怒之下殺掉幾個謀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帶也殺了好幾個無辜百姓和貧苦良民。並且在殺完人以後在牆上用蘸鮮血寫幾個血淋淋的大字“殺人者打虎武松”。也許當豪傑不殺兩個人顯得有些沒有底氣,但是殺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紅皂白之地步,的確讓人覺得有不寒而慄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好漢”,你敢瀟灑地和他高談闊論一番“該出手時就出手”麼?“少不讀水滸”是華人的一句俗語。其中重要的涵義便在於冷靜地意識到水滸中的各路豪傑固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讓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徑畢竟不為社會所容。小孩子如果從小看水滸入迷,舞刀弄槍倒也罷了,如果發展到有那麼一天發展到拿某人腦袋來祭刀,豈不危哉!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們,正因為殺人的殺人,搶劫的搶劫,欠帳太多,無法在太平社會里立足,於是只好“逼上梁山"。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網路一群嘍囉,成天干著劫富濟貧的所謂義舉。其實水滸故事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蕩寇志》的小說,是從反面對這些好漢加以抨擊的,用統治者和良民的視野來評價那些好漢們。不管怎麼樣,“少不讀水滸”說明了老百姓和普通讀者的願望無非是希望少年們不要去學那些好漢們的各種壯舉,最後依然被招安屠殺不說,起碼不至於混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大概是“少不讀水滸”的真義吧。

      而“老不讀三國”大概有些抽象了。首先三國故事是被無數華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其次三國故事不但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區也被奉為經典。例如日本曾經研發過三國系列的電腦遊戲,被世界各國所購買。三國演義的故事,其實是中國式智慧的一種集中濃縮。譬如其中的各種權謀、計策,譬如魏、蜀、吳各個軍事集團的發起和結盟。譬如如何去發現和招攬運用人才,譬如

      如何管理和搶佔地盤。說穿了,《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故事,其實一部是漢朝軍閥混戰和各種人物智慧進行較量的爭奪史。羅貫中將一個個名士、政治家、軍事家們經過一番文學的描繪,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現代的管理科學不斷地在研究和採用三國故事中的謀略,我們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熟讀了三國故事而且將其謀略爛熟於心且運用自如併成就了一番事業。也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被別人用同樣的三國計謀將計就計,置於絕地。

      當人老了的時候,按照華人的說法,便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時候了。人生苦短,世態炎涼,早已是過眼煙雲,最好能一笑置之。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便是到了大境界,便是得了大修行,便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便是活的明白。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少數人才可以做到,五十仍在“困惑”,六十仍然憤世嫉俗的人大有人在。正因為是這樣,人們便嚮往“老不讀三國”。我想,除了告誡人們在年老體衰以後要抱著平常心,要返樸歸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勞神費力地為那些些事情你死我活地鬥個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對白駒過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諦有了淡泊卻深刻的認識,按照我的理解,那或許就是;道通天地,順其自然,自強不息,無欲則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改為社群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