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這個節日,你說的應該是“上元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 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 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D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做餈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下元節不是傳統節日復興的重點,只是為吸取其有益的文化內涵,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故此處只做簡略的介紹。 農曆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正規化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沒有這個節日,你說的應該是“上元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 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 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D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做餈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下元節不是傳統節日復興的重點,只是為吸取其有益的文化內涵,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一種節日文化選擇,故此處只做簡略的介紹。 農曆的每年十月十五為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正規化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