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味人生
-
2 # 明離子
舊時候,這種袖子裡談價錢的方式叫做“袖裡吞金”。
古代的中間商,叫“牙人”,專門居於買賣人雙方,從中撮合,以獲得佣金。
這些人的袖子一般都特別長,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對牙人袖子的刻畫。
牙人各各有一條很長的袖子,需要講價了,兩個牙人就把袖子裡的手與對方握住,以手勢在袖子裡比劃著討價還價,這樣買賣雙方都不知道多少錢,從而不會讓其他人知道,買賣便談成了。
後來,也有商人親自透過袖裡吞金來討價還價的,這是為了避開同行們的耳目,以此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直到如今,在買賣牛羊或者玉石文玩的市場裡,還是有機會看到有人用手勢來討價還價的場景,只是沒了袖子遮掩而已。
不過話說回來了,就算是沒有袖子遮掩,你一般人也看不到他們在講什麼,劃了多少價,其中的門道兒多著呢。
-
3 # 信心百倍6
古代的不懂,見過現代的,我們這裡集市上常見的,一般都是牲口交易時常使用的方法,賣家買家談不成時,就會出現經紀人,經紀人就用這種袖子裡手膜方式跟買賣雙方談價錢的,經紀人跟賣家說的少,跟買家說的多,談成後賣家多給的就是經紀人留下的回扣。
謝約!
其實現在也有,我們去傢俱店裡買傢俱,銷售小妹一般不會說價格,而是把價格打在計算器上給你看,是一個道理。
這種議價方法有好多種叫法,“袖裡乾坤”“袖裡吞金”“聽聽”等,多出現在購買藥材和古玩等比較貴重行業,因為這兩樣東西容易打眼,內行人都清楚,不方便講給外人聽。
就是上個世紀,很多農村依然有這種議價的手法,用於購買耕牛、騾子等。
而且即使交易不成功,談的價格也只有兩個人知道,不會影響賣家賣給其他人。
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宅門》中凃二爺在東北買人參的片段。藥鋪老闆有一隻“特移老山參”,意思是等級較高的參,標價800兩。
其實這是從山上移回家然後經過人工培養修飾的,雖然也是好參,但是遠不應是這個價格。
凃二爺在看到“人參的蘆頭”的時候,面色一變,他發現這裡面的門道了,但是這仍然不失為一個上品,雖然談不上極品,還是要買,這個時候他問老闆“有幾家看過了”。
老闆答“有個七八家吧”(語氣表情暗指雖然七八家看過了,但是他們買不起)。
凃二爺說“我買了,但是800兩不行”,然後伸出袖子,跟老闆在袖中一番討價還價,最後350兩拿下,圍觀者譁然,直呼“假的”。
這個時候,即使二人沒談攏,老闆不願賣,凃二爺沒有點破,老闆仍然可以按照“頂級山參”來賣,雙方都有面子。
但是凃二爺這個身份讓老闆很顧忌,京城百草廳一向是藥行的扛把子,如果百草廳看過的東西沒要,那麼這個參不管有沒有問題,恐怕再來人一定會合計合計,更何況本就是有問題的參。
因此一個人氣定神閒,一個人顧慮重重,事實上凃二爺這個老油子肯定是砍的老闆心疼了,這個參肯定不止“350兩”這麼低,但沒辦法,走到這個地步,只能忍痛賣了,否則就賣不出去了。
至於為何老闆把成交價格當眾念出來,就有點莫名其妙了,大概是劇情需要吧,襯托凃二爺在藥行裡的本事,給白景琦一個學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