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配筋柱配筋(1)截面尺寸大於400mm的柱,其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於200mm。(2)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於5%。(3)邊柱、角柱及剪力牆端柱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產生小偏心受拉時,柱內縱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加25%。(4)柱的縱筋不應與箍筋、拉筋及預埋件等焊接。(5)剪跨比不大於2的柱和因填充牆等形成的柱淨高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大於4的柱均應全長加密,如樓梯間休息平臺處框架柱。(6)四級框架柱,箍筋在計算滿足的條件下,可以8做外箍,6做內拉筋。(7)對於抗震等級為三級的框架,柱配筋除應符合相關規範外,在構造上尚應注意以下要求:1)框架結構:柱軸壓比控制在0.9以內;框剪結構:柱軸壓比控制在0.95以內。2)柱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對於中柱和邊柱為0.7%,對於角柱為0.9%;3)柱箍筋最小直徑為8mm;4)柱端加密區的箍筋肢距,不宜大於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 至少每擱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約束;採用拉筋複合箍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並鉤住箍筋。(8)柱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另詳。8.1.4 牆配筋(1)一般剪力牆約束邊緣構件和構造邊緣構件的範圍按JGJ3-2002第7.2.16條及第7.2.17條執行。(2)牆體的配筋率。目前在高規7.2.18條文強制規定在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剪力牆中,豎向和水平分佈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應小於0.25%;四級抗震設計和非抗震設計時均不應小於0.20%。1)設定牆的水平分佈筋是為橫向抗剪,以防止牆體在斜裂縫出現後發生脆性剪下破壞,同時起到抵抗溫度應力防止砼出現裂縫,設計中當建築物較高較長或框剪結構時配筋宜適當增加,特別在連梁部位或溫度、剛度變化等敏感部位宜適當增加。2)設定牆的豎向鋼筋主要起抗彎作用,目前在一些多層低高層剪力牆中電算結果多為構造配筋。牆肢的豎向配筋原則上也應該儘量將鋼筋佈置在牆端部邊緣區並保證鋼筋間距≦300mm,也應該注意防止豎筋過多使牆的抗彎強度大於抗剪強度,對抗震不利。 8.1.5 線腳配筋(1)牆身線腳尺寸≤60時不配筋,施工時與梁整澆即可;其它線腳僅考慮控制微裂縫而配筋時,用6鋼筋即可。(2)外牆立面構造裝飾柱配筋均可用10鋼筋.
牆配筋柱配筋(1)截面尺寸大於400mm的柱,其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於200mm。(2)全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於5%。(3)邊柱、角柱及剪力牆端柱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產生小偏心受拉時,柱內縱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加25%。(4)柱的縱筋不應與箍筋、拉筋及預埋件等焊接。(5)剪跨比不大於2的柱和因填充牆等形成的柱淨高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大於4的柱均應全長加密,如樓梯間休息平臺處框架柱。(6)四級框架柱,箍筋在計算滿足的條件下,可以8做外箍,6做內拉筋。(7)對於抗震等級為三級的框架,柱配筋除應符合相關規範外,在構造上尚應注意以下要求:1)框架結構:柱軸壓比控制在0.9以內;框剪結構:柱軸壓比控制在0.95以內。2)柱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對於中柱和邊柱為0.7%,對於角柱為0.9%;3)柱箍筋最小直徑為8mm;4)柱端加密區的箍筋肢距,不宜大於250mm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 至少每擱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約束;採用拉筋複合箍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並鉤住箍筋。(8)柱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另詳。8.1.4 牆配筋(1)一般剪力牆約束邊緣構件和構造邊緣構件的範圍按JGJ3-2002第7.2.16條及第7.2.17條執行。(2)牆體的配筋率。目前在高規7.2.18條文強制規定在一、二、三級抗震等級的剪力牆中,豎向和水平分佈筋的最小配筋率均不應小於0.25%;四級抗震設計和非抗震設計時均不應小於0.20%。1)設定牆的水平分佈筋是為橫向抗剪,以防止牆體在斜裂縫出現後發生脆性剪下破壞,同時起到抵抗溫度應力防止砼出現裂縫,設計中當建築物較高較長或框剪結構時配筋宜適當增加,特別在連梁部位或溫度、剛度變化等敏感部位宜適當增加。2)設定牆的豎向鋼筋主要起抗彎作用,目前在一些多層低高層剪力牆中電算結果多為構造配筋。牆肢的豎向配筋原則上也應該儘量將鋼筋佈置在牆端部邊緣區並保證鋼筋間距≦300mm,也應該注意防止豎筋過多使牆的抗彎強度大於抗剪強度,對抗震不利。 8.1.5 線腳配筋(1)牆身線腳尺寸≤60時不配筋,施工時與梁整澆即可;其它線腳僅考慮控制微裂縫而配筋時,用6鋼筋即可。(2)外牆立面構造裝飾柱配筋均可用10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