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細胞是無粒白細胞,從形態上看,血液中的所有淋巴細胞均相似,只有直徑大小的區別。若是用免疫學方法來鑑別,可發現淋巴細胞是不同功能、不同分化階段的混合細胞群體。這個群體至少有四類功能不同的細胞,即(1)T淋巴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75%左右;(2)B淋巴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3)K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7%;(4)NK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左右。雖然20世紀60年代才發現淋巴細胞並非單一的細胞群體,但這個發現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大大推動了免疫學的發展。科學研究證明,淋巴細胞是構成免疫系統的核心細胞,它不僅隨血液和淋巴液周遊全身,把全身的免疫系統串連成一個整體,而且遍佈全身的淋巴細胞透過許多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殺傷致病微生物、清除異體細胞和突變了的自身細胞,在最廣範圍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機體免受抗原侵襲。人體在出生以前,便已經接受了個體遺傳下來的自然免疫機能(如白細胞的吞噬免疫等),但在出生以後,光靠先天的天然免疫機能是難以逃脫來自生活環境中那些種類繁多、千變萬化的抗原物質傷害的。要戰勝這些抗原物質的侵襲,人體還要依靠後天獲得的免疫力。人出生後獲得的免疫力分為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自動免疫指機體本身受抗原刺激所產生的免疫力,獲得這種免疫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體經自然感染(如得傳染病或隱性感染)而獲得,稱自然自動免疫;另一種是經人工預防接種抗原(如注射疫苗或口服疫苗)而獲得,稱人工自動免疫。自動免疫產生較慢,一般在傳染或注射抗原後1~4周才產生,但維持時間長,可達半年或數年,自然自動免疫甚至可以保持終身。被動免疫指的不是由自己產生,而是由體外的免疫物質(已接觸抗原的致敏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的抗體及淋巴因子等)被動地輸人人體而獲得的免疫力。輸入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母體產:生的抗體透過胎盤或乳汁傳給胎兒或新生兒,致使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町以不發生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等),此稱為自然被動免疫;另一種是給機體注射免疫血清、胎盤球蛋白、轉移因子(一種淋巴因子)等,可使機體立即獲得免疫力,此稱為人工被動免疫。但人工:被動免疫只能維持2~3周即行消失,一般用於治療或應急預防。後天獲得的免疫力具有特異性,例如患過天花的人,就產生了對天花病毒的抵抗力,不會發生天花再感染,對其他病原微生物則沒有免疫力;進行過傷寒疫苗預防注射的人,在一定時間內對傷寒桿菌有免疫力,而對痢疾桿菌無抵抗力。因此,後天獲得的免疫,又稱特異性免疫。淋巴細胞對抗原的反應叫做免疫應答。免疫應答的過程包括淋巴細胞對抗原物質的識別、反應、效應等三個階段,最終導致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或淋巴因子,藉此清除抗原。引起免疫應答的大多數抗原是外源性抗原,如微生物、植物花粉、藥物、環境汙染物等。它們一般是大分子物質,分子量越大,抗原性就越強,免疫應答也就越加顯著。從化學成分看,它們通常都是分子量在1萬以上的天然蛋白質、核蛋白及糖蛋白等。這些抗原物質經過面板、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一般都侵入附近的淋巴組織,隨後又透過淋巴管被輸送到淋巴結,淋巴結則是進行免疫應答的地方。例如,腳部面板被細菌感染時,病菌可沿附近的淋巴管到達腹股溝部的淋巴結,在那裡發生免疫應答引起淋巴結腫大。如果抗原進入血液並隨血流到達脾臟,脾臟也是進行免疫應答的器官。抗原進入淋巴結或者進入脾臟,只要與淋巴細胞接觸,它們的“非己”面貌就可以被識別出來。
淋巴細胞是無粒白細胞,從形態上看,血液中的所有淋巴細胞均相似,只有直徑大小的區別。若是用免疫學方法來鑑別,可發現淋巴細胞是不同功能、不同分化階段的混合細胞群體。這個群體至少有四類功能不同的細胞,即(1)T淋巴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75%左右;(2)B淋巴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3)K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7%;(4)NK細胞;佔血液中淋巴細胞總數的5%左右。雖然20世紀60年代才發現淋巴細胞並非單一的細胞群體,但這個發現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大大推動了免疫學的發展。科學研究證明,淋巴細胞是構成免疫系統的核心細胞,它不僅隨血液和淋巴液周遊全身,把全身的免疫系統串連成一個整體,而且遍佈全身的淋巴細胞透過許多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殺傷致病微生物、清除異體細胞和突變了的自身細胞,在最廣範圍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機體免受抗原侵襲。人體在出生以前,便已經接受了個體遺傳下來的自然免疫機能(如白細胞的吞噬免疫等),但在出生以後,光靠先天的天然免疫機能是難以逃脫來自生活環境中那些種類繁多、千變萬化的抗原物質傷害的。要戰勝這些抗原物質的侵襲,人體還要依靠後天獲得的免疫力。人出生後獲得的免疫力分為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自動免疫指機體本身受抗原刺激所產生的免疫力,獲得這種免疫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體經自然感染(如得傳染病或隱性感染)而獲得,稱自然自動免疫;另一種是經人工預防接種抗原(如注射疫苗或口服疫苗)而獲得,稱人工自動免疫。自動免疫產生較慢,一般在傳染或注射抗原後1~4周才產生,但維持時間長,可達半年或數年,自然自動免疫甚至可以保持終身。被動免疫指的不是由自己產生,而是由體外的免疫物質(已接觸抗原的致敏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的抗體及淋巴因子等)被動地輸人人體而獲得的免疫力。輸入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母體產:生的抗體透過胎盤或乳汁傳給胎兒或新生兒,致使新生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町以不發生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等),此稱為自然被動免疫;另一種是給機體注射免疫血清、胎盤球蛋白、轉移因子(一種淋巴因子)等,可使機體立即獲得免疫力,此稱為人工被動免疫。但人工:被動免疫只能維持2~3周即行消失,一般用於治療或應急預防。後天獲得的免疫力具有特異性,例如患過天花的人,就產生了對天花病毒的抵抗力,不會發生天花再感染,對其他病原微生物則沒有免疫力;進行過傷寒疫苗預防注射的人,在一定時間內對傷寒桿菌有免疫力,而對痢疾桿菌無抵抗力。因此,後天獲得的免疫,又稱特異性免疫。淋巴細胞對抗原的反應叫做免疫應答。免疫應答的過程包括淋巴細胞對抗原物質的識別、反應、效應等三個階段,最終導致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或淋巴因子,藉此清除抗原。引起免疫應答的大多數抗原是外源性抗原,如微生物、植物花粉、藥物、環境汙染物等。它們一般是大分子物質,分子量越大,抗原性就越強,免疫應答也就越加顯著。從化學成分看,它們通常都是分子量在1萬以上的天然蛋白質、核蛋白及糖蛋白等。這些抗原物質經過面板、消化道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一般都侵入附近的淋巴組織,隨後又透過淋巴管被輸送到淋巴結,淋巴結則是進行免疫應答的地方。例如,腳部面板被細菌感染時,病菌可沿附近的淋巴管到達腹股溝部的淋巴結,在那裡發生免疫應答引起淋巴結腫大。如果抗原進入血液並隨血流到達脾臟,脾臟也是進行免疫應答的器官。抗原進入淋巴結或者進入脾臟,只要與淋巴細胞接觸,它們的“非己”面貌就可以被識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