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家裡家外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柺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春雨像故意要沾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春風輕輕吹拂人面,帶著清新的楊柳氣息。

    賞析

    這兩句透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二詞上。“欲溼”,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 2 # 自由行走的你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句出自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一詩。

    【原詩】: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情景。前兩句敘事,寫老和尚駕著一葉小舟,停泊到岸邊的古樹樹蔭下,上岸後,他拄著柺杖,走過了一座小橋,去欣賞眼前無邊的春色。一句“杖藜扶我”,是將柺杖人格化了,柺杖成了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著詩人前行,給人帶來一份親切感。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然透過小橋,一路向東而去。其實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的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還是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在這兒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有東風迎面吹來,這是一份愜意的詩意。

    後兩句透過詩人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在一起,重點放在展示它們的神態。“欲溼”一詞,形神俱備,既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天氣,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使花兒顯得更加嬌妍。“不寒”二字,則點出了當下的季節,春風撲面,帶著絲絲暖意,細長的柳條也在春風的吹拂下,顯得更加輕盈多姿。宜人的春色盡入眼底。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

    志南和尚的這首詩寫景凝練,意蘊豐富,讀來使人如沐春風,如臨細雨。這首詩語句清淳,從容不迫,在寫景時重點關注了春天帶給人的勃勃生機,極具情趣。雖然在他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經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為人們所耳熟能詳的,還是這兩句。

    另贅翻譯:

    我在河邊高大的古樹蔭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慢步走過小橋,愜意地欣賞著這美麗的春光。

    細雨絲絲,打不溼我的衣衫;灑在豔麗的杏花上,花兒顯得更加燦爛。陣陣吹撫著我臉的春風已使人感覺不到寒意;而柳樹那嫩綠細長的柳條也不時隨風舞起,竟是那麼輕颺。

    (圖片採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燕魚產卵怎麼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