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的讀音是zhì
筆劃:13
部首:罒
結構:上下結構
筆順:豎、橫折、豎、豎、橫、橫、豎、豎、橫折、橫、橫、橫、橫
釋義:
1.赦罪,釋放
置,赦也。——《說文》
見十置一。——《漢書·尹賞傳》。注:“放也。”
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史記·淮陰侯列傳》
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無有所置。——《史記·吳王濞列傳》
2.安放;擱;擺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莊子·逍遙遊》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史記·項羽本紀》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王維《送綦母潛落第還鄉》
3.設定,建立,設立
於是秦始徵晉河東;置官司馬。——《左傳·僖公十五年》
置園邑三百家。——《漢書·霍光傳》
置以為像兮。——《楚辭·屈原·九章》
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漢·賈誼《漢安策》
4.豁免
晉王歸晉陽,休兵行賞,命州縣舉賢才,黜貪殘,置租賦,撫孤窮。——明·李贄《史綱評要·後梁紀》
5.廢棄;捨棄
置大立少,亂之本也。——《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沛公則置車騎。——《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置之高閣(比喻棄置一旁,不睬不用);置後(古時大夫死後無子,為死者別置後嗣、暫為喪主之稱)
6.擱置;放下;放在一邊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詩·魏風·伐檀》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7.委託;交付。如:置質(委質。謂臣下向君主呈獻禮物,以示獻身);置重(側重;著重)
8.購買;置辦
鄭人有且置履者。——《韓非子》
9.通“植”(zhí)。樹立
凡試廬事置而搖之。——《周禮·考工記·廬人》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禮記·祭義》
10.古代傳遞文書的驛站
五十里而一置。——《韓非子·難勢》
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丑上》
11.驛車;驛馬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馬催。——蘇軾《荔枝嘆》
造句:
1.他的書零亂地散置著。
2.如果在創業開始階段你不能夠到場並親自參與,那麼你正置自己於潛在的失敗中。
3.此類資訊都應填寫在“後置條件”部分中。
組詞:
1.置於死地而後快 [zhì yú sǐ dì ér hòu kuài]
指把人弄死才罷休。
2.置之不問 [zhì zhī bù wèn]
擱在一邊,不予過問。
3.置之不論 [zhì zhī bù lùn]
擱在一旁,不予理論。
4.置之不顧 [zhì zhī bù gù]
擱在一旁。不予理會。
魯迅《〈熱風〉題記》:“所以我的應時的淺薄的文字,也應該置之不顧,一任其消滅的。”
5.置之不理 [zhì zhī bù lǐ]
擱在一旁,不加理睬。
“置”的讀音是zhì
筆劃:13
部首:罒
結構:上下結構
筆順:豎、橫折、豎、豎、橫、橫、豎、豎、橫折、橫、橫、橫、橫
釋義:
1.赦罪,釋放
置,赦也。——《說文》
見十置一。——《漢書·尹賞傳》。注:“放也。”
高帝曰:“置之。”乃釋通之罪。——《史記·淮陰侯列傳》
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無有所置。——《史記·吳王濞列傳》
2.安放;擱;擺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莊子·逍遙遊》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史記·項羽本紀》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王維《送綦母潛落第還鄉》
3.設定,建立,設立
於是秦始徵晉河東;置官司馬。——《左傳·僖公十五年》
置園邑三百家。——《漢書·霍光傳》
置以為像兮。——《楚辭·屈原·九章》
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漢·賈誼《漢安策》
4.豁免
晉王歸晉陽,休兵行賞,命州縣舉賢才,黜貪殘,置租賦,撫孤窮。——明·李贄《史綱評要·後梁紀》
5.廢棄;捨棄
置大立少,亂之本也。——《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沛公則置車騎。——《史記·項羽本紀》
又如:置之高閣(比喻棄置一旁,不睬不用);置後(古時大夫死後無子,為死者別置後嗣、暫為喪主之稱)
6.擱置;放下;放在一邊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詩·魏風·伐檀》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7.委託;交付。如:置質(委質。謂臣下向君主呈獻禮物,以示獻身);置重(側重;著重)
8.購買;置辦
鄭人有且置履者。——《韓非子》
9.通“植”(zhí)。樹立
凡試廬事置而搖之。——《周禮·考工記·廬人》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禮記·祭義》
10.古代傳遞文書的驛站
五十里而一置。——《韓非子·難勢》
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孟子·公孫丑上》
11.驛車;驛馬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馬催。——蘇軾《荔枝嘆》
造句:
1.他的書零亂地散置著。
2.如果在創業開始階段你不能夠到場並親自參與,那麼你正置自己於潛在的失敗中。
3.此類資訊都應填寫在“後置條件”部分中。
組詞:
1.置於死地而後快 [zhì yú sǐ dì ér hòu kuài]
指把人弄死才罷休。
2.置之不問 [zhì zhī bù wèn]
擱在一邊,不予過問。
3.置之不論 [zhì zhī bù lùn]
擱在一旁,不予理論。
4.置之不顧 [zhì zhī bù gù]
擱在一旁。不予理會。
魯迅《〈熱風〉題記》:“所以我的應時的淺薄的文字,也應該置之不顧,一任其消滅的。”
5.置之不理 [zhì zhī bù lǐ]
擱在一旁,不加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