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聚人新媒體

    射禮,作為“立德正己”之禮,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五禮中屬嘉禮。最初只是指原始狩獵文化中的射禽鳥類活動,具有軍事訓練的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對其加以闡釋,把射禮作為修身養性、反躬自省的一種方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射禮禮儀。可以說,至清代中前期,射禮並沒有衰落,只是與清朝重騎射的傳統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射禮文化。

    滿族是典型的狩獵民族,清軍入關後,不論是在生產生活、選拔官員還是在日常娛樂中,都十分崇尚射術,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活動也隨之興起。清代將射箭技能作為武舉的主要內容,射術不僅作為武事人才的選拔標準,而且也與個人仕途發展密切相關,滿族官員的考核也必須考射術。順治朝曾有規定 “滿官不射布靶、不諳清語者,均不得膺上考”。

    有清一代曾將騎射列入重要的治國方略之一,與歷代不同,清朝在沿襲入關前狩獵傳統的基礎上,還形成了木蘭秋獮的傳統。康熙、乾隆年間,每年舉行一次“木蘭秋獮”。每次行圍都可被視為一次軍事演習,因為對行軍路線、安營、出哨、涉獵等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抵達目的地後要先搭設行營,派出巡哨,就好像行軍打仗一樣。木蘭秋獮主要包括三項活動:小圍、合圍和哨鹿。木蘭秋獮能使八旗勁旅不斷提高騎射技能,也是訓練諸皇子射術的大好機會。木蘭秋獮不僅僅是皇室的重要狩獵活動,也要舉行“秋獮”大典,二者成為清代射禮的主要組成部分。

    《木蘭秋獮圖》手卷(區域性),描繪了木蘭秋獮時的場景

    此外,清朝時期,許多娛樂活動都和射禮有關,比如每年“臘八”前後的“冰嬉大典”,這主要是為受過訓練的八旗子弟舉行的,據《清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五《樂考二十一》記載:“每歲十月諮取八旗及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處,每旗照定數各挑選善走冰者二百名。內務府預備冰鞋、行頭、弓箭、球架等項。至冬至後,駕幸瀛臺等處,陳設冰嬉及較射天球等伎。分兵丁二翼,每翼頭目二十名,服紅黃馬褂,餘俱服紅黃齊肩褂。射球兵丁一百六十名,幼童四十名俱服馬褂,背小旗,按八旗各色以次走冰較射。”因此,清代的“冰嬉”也是一次軍事操練活動。清代民間還有射香火,這是一種晚間射箭遊戲,“有於暮夜懸香火與空中而射,則更難,然皆巧也,非力也。”

    當代人模仿清朝的“冰嬉”活動

    不過自嘉慶朝以後,清朝國力漸微,作為清代射禮重要部分的木蘭秋獮自此難以維持下去了。

  • 2 # 命理風水師王寬之

    射禮早幾百年斷代了。隨之當時所具備的弓形射法及其他相關很多細節不可考,國內我認為,唯一有傳承的就是清射清弓。器材上也具有特殊性)不是其他隨便找個弓形都是舶來品)關於清末禮射,自行百度“射德會”,脫胎於清代武舉科場射法的民間射禮習俗。

  • 3 # 一抹天青

    在我看來,射禮在清代的變化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是射禮的主體變化,在清代以前,射禮的主體是文人士子,源於孔子儒家的君子六藝,要求士子德才並舉文武兼備,而在清代之後,出於統治得考慮,射禮只存在於皇家王室,和八旗武官之間。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代以前重在禮而不在射,清代以後重在射而不在禮,漢民族的射禮重在“禮”,禮儀教化,說難聽點射不射的準甚至都無所謂,而女真作為遊牧民族,對於禮儀之類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射禮這種文士禮儀,頗有不屑,所以他們更重視實用的“射”,所以與其說清代的是射禮不如說是射獵練習更加貼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讓渡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