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區別
服務業與製造業在帳務處理和費用預算、控制上有什麼區別,比如體育類,培訓類,娛樂專案等等,有什麼地方需要特別關注的
在帳務處理上:收入確認原則是主要的不同。製造業銷售有形的產品,收入確認比較簡單,只要貨物交付、所有權和責任轉移即可確認。而服務業的服務內容和標準、服務階段服務質量、服務層次的複雜性決定的服務收入確認的非簡單性,一般是按照合同約定或服務實施程序來確認收入的,可能包含更多的主觀判斷。
在費用控制上:製造業的成為多有材料和機器折舊,它對採購和加工過程的效率控制是主要的;而服務業如培訓、諮詢等,其主要是以人為手段去實施業務的,而這種行業人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對人的相關費用的計算、計劃和控制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工資、勞務費、差旅費、招待費等。
二,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
關鍵字:製造業 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發展
製造業企業將其內部的非核心的服務性經濟活動外包給專業的服務商來做,不僅使企業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內部的服務專案不斷地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專業生產性服務業,同時也使得生產性服務業逐漸外部化。實際上,就是製造業企業將一系列以前由內部提供的生產性服務活動進行垂直分解,實施外部化,將研發、設計、內部運輸、採購等活動外包給生產性服務企業。根據相關機構的預測,包括人力資源、後勤、採購、工程、營銷和銷售功能等業務流程的全球外包市場,到2006年收入將達到1.2萬億美元。
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這一現象本身來看,伴隨著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和專業分工細化的趨勢,製造業企業將自身價值鏈的一些支援活動,甚至是基本活動都外包出去。這些外包出去的業務就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產業,進而又推動製造業企業將更多業務進行外部化,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產性服務業的產生和發展就是建立在成本優勢基礎上的專業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業外包活動的發展。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內部化、外部化的概念引入,就可以發現,事實上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本身就是內部化、外部化活動特徵變遷的過程。在這裡,我們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種子期、成長期和成熟期。
人類社會經過工業社會發展到後工業社會(或者說是資訊社會),相應地經濟活動也由以製造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並呈現出互動發展的趨勢。一方面,製造業的中間投入品中服務投入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製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實際上,在製造業服務化的同時,服務產業化的趨勢也逐漸明朗,某些資訊產品可以像製造業一樣批次生產,形成規模經濟優勢。例如,IBM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成功由製造型企業轉型為服務型企業等均有力說明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制造業的關係。
另外,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從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看,生產性服務在製造領域的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從最初以輔助管理為主的潤滑劑作用,發展到20世紀70~90年代以管理支援功能為主的生產力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向以戰略導向功能為主的推進劑作用。
一,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區別
服務業與製造業在帳務處理和費用預算、控制上有什麼區別,比如體育類,培訓類,娛樂專案等等,有什麼地方需要特別關注的
在帳務處理上:收入確認原則是主要的不同。製造業銷售有形的產品,收入確認比較簡單,只要貨物交付、所有權和責任轉移即可確認。而服務業的服務內容和標準、服務階段服務質量、服務層次的複雜性決定的服務收入確認的非簡單性,一般是按照合同約定或服務實施程序來確認收入的,可能包含更多的主觀判斷。
在費用控制上:製造業的成為多有材料和機器折舊,它對採購和加工過程的效率控制是主要的;而服務業如培訓、諮詢等,其主要是以人為手段去實施業務的,而這種行業人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對人的相關費用的計算、計劃和控制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工資、勞務費、差旅費、招待費等。
二,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互動發展
關鍵字:製造業 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發展
製造業企業將其內部的非核心的服務性經濟活動外包給專業的服務商來做,不僅使企業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內部的服務專案不斷地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專業生產性服務業,同時也使得生產性服務業逐漸外部化。實際上,就是製造業企業將一系列以前由內部提供的生產性服務活動進行垂直分解,實施外部化,將研發、設計、內部運輸、採購等活動外包給生產性服務企業。根據相關機構的預測,包括人力資源、後勤、採購、工程、營銷和銷售功能等業務流程的全球外包市場,到2006年收入將達到1.2萬億美元。
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這一現象本身來看,伴隨著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和專業分工細化的趨勢,製造業企業將自身價值鏈的一些支援活動,甚至是基本活動都外包出去。這些外包出去的業務就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產業,進而又推動製造業企業將更多業務進行外部化,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產性服務業的產生和發展就是建立在成本優勢基礎上的專業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業外包活動的發展。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內部化、外部化的概念引入,就可以發現,事實上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本身就是內部化、外部化活動特徵變遷的過程。在這裡,我們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階段劃分為三個階段:種子期、成長期和成熟期。
人類社會經過工業社會發展到後工業社會(或者說是資訊社會),相應地經濟活動也由以製造為中心轉向以服務為中心,並呈現出互動發展的趨勢。一方面,製造業的中間投入品中服務投入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另一方面,製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實際上,在製造業服務化的同時,服務產業化的趨勢也逐漸明朗,某些資訊產品可以像製造業一樣批次生產,形成規模經濟優勢。例如,IBM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成功由製造型企業轉型為服務型企業等均有力說明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傳統制造業的關係。
另外,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從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來看,生產性服務在製造領域的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從最初以輔助管理為主的潤滑劑作用,發展到20世紀70~90年代以管理支援功能為主的生產力作用,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向以戰略導向功能為主的推進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