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8301960227

    文章主旨

    本文選自《徐霞客遊記》。文章敘述描寫了作者遊恆山登頂的經過,表現了他不畏艱險、不怕辛苦、勇於勘探實踐的精神。

    第一段交代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風翳淨盡”,是一個無風無雲的好天氣。“澄碧如洗”是敘述中的描寫。向東上山,開始登山時比較輕鬆,“土岡淺阜,無攀躋勞”。簡略敘述了登恆山之初的情況.

    第二段詳寫了上山登頂的經過。以遊蹤為線索依次記敘,一步一景,描寫生動,景物、地名,景物間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目之所見,都細緻記錄。

    上山一里後向北走,看到山上有埋藏不深的煤炭,再走一里,看到土石都呈紅色。之後他依次經過了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景觀。每處景觀寫得各有特色。如:寫松,用了“松影篩陰”,Sunny透過鬆樹像過篩一樣投下陰影,生動形象;寫牌坊內,細緻地寫到了官房裡的廚房、水井;寫北嶽殿,“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廡門上下,穹碑森立”,對偶句式把殿的氣勢渲染出來;寫會仙台,“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如活現在目前。

    登頂的經過寫得最為詳細。先表明登頂的決心:“欲躋危崖、登絕頂”。再寫山崖的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高崖裂開的地方,中間懸垂千尺草莽;出了高崖,抬頭遠看山頂,還突出地懸在半空。寫攀登的艱難:“滿山短樹蒙密,槎椏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滿山的荊棘茂密,參差的樹枝和枯竹,只是鉤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斷,不斷地努力,卻好像墜入洪流中,沒在急流裡不能出來。山崖險峻攀登艱難,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這一切並沒有嚇退登山者,“餘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勘查地貌所表現出來的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周圍的景物。登上山頂,重見天日,心情也愉快,“日色澄麗”,再回看來路,“崩崖亂墜,雜樹密翳”,攀途險惡。然後開始觀察,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土山沒有樹,石山才有樹,這種現象非常奇怪,後來有人解釋,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溼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是科學的分折。徐霞客親臨實地,準確、細緻地觀察,為後來的科學分析提供了依據。山北的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臺”。兩山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還有向西橫貫的龍山,支峰與恆山相連。這些對四圍山峰的介紹把恆山的地理位置寫得清清楚楚,整個山系一目瞭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到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找以前上山的路徑,竟然找不到了。俯瞰一片茫茫,不敢往下走。“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覆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向人求助,才找到上山的原路。下山也細緻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感嘆“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啊。按照指路人的指點,下山很順利,從山崖隙縫直下,恰好到寢宮的右邊,就到了飛石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