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不會愛的小笨蛋

    苗族人酷愛銀飾,不管在哪裡生息繁衍,服飾特別是銀飾都成為當地的亮點和人文景觀。據有關史料記載,自秦漢以來,苗族的銀飾文明得到一脈相承,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苗族金銀神話的詮釋,如貴州流傳的《運金運銀》、湘西流傳的《鵂巴鵂瑪》等。唐宋時期,苗族銀飾是以多、以大、以重為美,婦女戴大耳環,戴銀項圈。明代方誌說,苗族佩戴的有金銀耳環,富人還戴碩大的項圈,雖承唐宋遺風,卻衍生出區別婚否、饋贈定情的功能。到了清朝雍正年間,苗鄉“改土為流”以後,苗族銀飾趨向纖細、複雜、精緻。特別是黔東和湘西地區的苗族服飾更是精彩紛呈,這在青年婦女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她們常常是頭戴銀冠、項掛銀圈、身穿銀衣、手配銀鐲、腳系銀鏈,以多為美,以重顯富。一個盛裝的苗家婦女,其銀飾重達二三十斤。 據苗族專家麻明進等人介紹,苗家人一生中用銀處極多,尤其女性更勝,主要有三項: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銀鐲、耳環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時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銀兩則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銀飾的頭帽、手鐲、腳釧、銀鈴響物、羅漢菩薩等,全是新買銀子做成。為求“長命富貴,驅鬼避邪”,苗人從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腳、耳等處均繫上適量的祀保銀釧。二是日常家珍飾銀、存銀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徵。日常生活中,用銀子來進行饋贈也是常事。三是給老年人祝壽或送葬都離不開銀子或銀飾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將銀私藏,死後無人知曉。至今,湘黔邊區的苗族同胞用銀數量有增無減。 有人在鳳凰、花垣等邊遠縣份作了調查,一般家庭在改革開放前為新娘送銀在四五十兩左右,而近年來都增至一二百兩,還要製成頭飾、項圈、手鐲、戒子、耳環、扣鏈、銀腰帶、牙籤、披肩等飾品,總之,“以銀為結,以銀為彩,以銀為榮,以銀為貴”成為苗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貴州民族學院教授苗青認為:銀飾萌芽於苗族社會早期的巫術圖騰活動之中,產生於漢代,成熟於唐代,豐富於明清兩代,發展於現當代。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銀飾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婚姻標誌,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巫術器物,它又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於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個體味比較重的人過日子是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