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東來
-
2 # 寒牛出欄
漢武帝,是千古明君!
漢武帝,懂辯證法,在政治上採取的是民主集中制。
既可以吸收大臣的民主提議,也能臨機決斷。既可以吸收道家、法家思想精髓,也能很好地接納儒家思想,實現了道儒法兵思想的融合。既可以沿用皇親國戚,也提拔和重要了大量草根平民。
這就是海納百川的偉人格局。
漢武帝,為什麼要採取民主集中制呢?
因為,漢武帝深諳兵法之道,知道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的道理,更懂得戰爭比拼是綜合國力,同時還知道大國對抗是體系對抗,漢匈之戰必定是持久戰。
為了雪恥,為了安居樂業,為了大漢千秋福祉,漢武帝從戰略層面,思考了對匈奴關係,決定舉全國之力消滅匈奴,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在對匈奴的戰爭判斷中。
漢武帝認為,過去是匈奴入侵大漢,漢朝軍民只能被動防禦。從軍事層面講是消極防禦,沒有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應該顛覆這種狀態,漢軍應該主動進攻匈奴,把被動防禦轉化成戰略進攻,攻守轉換。
所以,拳頭要握緊了,打人才有力量。
漢武帝,集權就是為了整合國內資源,把力量全部凝聚在一起,集中優勢“兵力”,徹底摧毀匈奴,實現戰略目標。好比一個人,只有把五個手指握緊,才更有力量。
強化皇權,是因為過去皇權旁落,地方諸侯和各領域的“土皇帝”太多,導致大漢看上去很強大,實際上力量非常虛弱。
漢武帝,延續了秦始皇的民主集中制,並且把它發揮到極致。
漢武帝強化帝王的中央集權的核心包括兩個方面的措施,都是為了“獨尊儒術”,只不過尊的物件有“武儒術”和“文儒術”之分:
一是在軍事領域,繼承道家傳統體系下的貴族兵家力量,但補充以“武儒家”力量壯大。
在軍隊,原道家指導下的兵家貴族(將門之後)仍然作為主體力量之一仍然存在,如韓安國、李廣,而透過平民力量選拔產生的“武儒家”,如衛青(騎奴)、霍去病(私生子)、李廣利(樂工)等同時與之共存。
為了貫徹“獨尊(武)儒術”的國策,相對來說,主要有壓制傳統道家指導的貴族兵家的抬頭,由此而產生了著名的“李廣難封”的千古遺憾的存在。
二是在行政領域高度發展儒家新興條件下的平民力量,實際上相當於過去建立了充分的“民權政府”,有一點古代“君主立憲”的味道。
漢武帝的首要措施是將道家從朝堂拉下,迫使其走入民間,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巴地建立了道教,實現國家統治的政教分離,以免道家領導的傳統儒教繼續控制朝政,這樣就避免了宗教從政府分權。
第二,變“君權神授”的國家管理模式為“神權君授”的新型國家管理模式,因為以前的周天子有政教合一性質的“儒教教主”身份,相當於儒教教皇,任命諸侯國國君(兼具儒教各地主教的含義),現在“文儒家”的祖師爺孔子被冊封為中古時期的“儒教教主”,相當於將以前的“貴族儒教”(道家擔任祭司階層)變為了“平民儒教”(儒家擔任祭司階層)。
第三,將以前由道家享有的貴族權力全部收歸帝王,讓帝王作為世俗管理方面權力的集大成者,真正讓道家學說成為了純正的“帝王之術”,國家的臣下正常情況下無法染指,使帝王的“內聖(儒)外王(道)”成為“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