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別人想得笨一些
第一條講得不是駕駛技術,而是心理因素。根據善泳者溺的道理,真正闖大禍的司機往往技術都不錯,因此在正確思想支配下的技術才是安全的技術,否則就算車王來了也不管用。安全駕駛與自己的汽車以及周圍的行人/非機/其它汽車都有關係。通常一起交通事故需要兩方同時犯錯,例如闖紅燈的行人+過路口不減速的汽車。如果只有一方犯錯,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但由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的行為,所以在保證自己不犯錯的前提下,只能假設對方是會犯錯的。
2:各行其道
各行其道的作用無需多講,很多交通法規的出發點就是這個,它假定每輛車都應該開在自己的車道上。如果因變道引起碰擦,毫無疑問通常是變道方全責。不隨意變道,既降低了因自己觀察不細或操作不當帶來的風險,也降低了周圍其他司機的風險,因為他在做變道/轉彎/剎車等動作時,其實心裡都有個假定:周圍的其它車子會按照原來的速度直線行駛。由此引申出一些要求,比如讓速不讓道:如果邊上的車子突然併到你前面,第一反應是踩剎車讓他進來,而不是往另一邊打方向避讓,因為另一邊的司機很可能反應不過來,出了事故的話是你變道方全責。而踩剎車就算被追尾也是後面的司機全責。一般來說,當前方剎車燈亮起時,後面的司機跟著踩剎車幾乎是條件反射的,因此後車能及時剎住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如果一定要變道或轉彎的話,打轉向燈/看中後視鏡/看側後視鏡一個也不能少,最後再把頭轉過去看一眼。看兩個後視鏡是為了儘可能減少盲區,特別是中後視鏡對發現從後方稍遠的地方快速接近,或者正在做同向變道的汽車很有用處。有很多車子夏天用遮陽板,冬天因為積霜積雪而把後窗擋得嚴嚴實實卻還在路上開,竊以為非常不可取。同理,MM們也不要在後窗堆太多的毛絨玩具。有一次後排坐了三個人,怎麼開怎麼覺得彆扭,後來發現是因為中間的人個子太高,嚴重遮擋中後視鏡視線。轉頭看一眼,據說在一些發達國家是交規所強制要求的,但我覺得其實這一條在中國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歐美根本沒有那麼多靜悄悄地緊貼在你汽車側方的助動車和腳踏車。兩個後視鏡都很難發現這個位置的行人或非機動車,特別是晚間光線不好的時候。
3:眼觀六路
雖然開在自己的車道上,但卻不能直勾勾地只看著自己的車道,道理前面講過,我們不能保證別人不犯錯誤。所以應該用餘光留意兩側的車道,並且每過一小段時間輪流掃視三個後視鏡,做到對側方和後方的情況大致有數,這樣在突發事件時才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斷。
1:把別人想得笨一些
第一條講得不是駕駛技術,而是心理因素。根據善泳者溺的道理,真正闖大禍的司機往往技術都不錯,因此在正確思想支配下的技術才是安全的技術,否則就算車王來了也不管用。安全駕駛與自己的汽車以及周圍的行人/非機/其它汽車都有關係。通常一起交通事故需要兩方同時犯錯,例如闖紅燈的行人+過路口不減速的汽車。如果只有一方犯錯,很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但由於我們控制不了別人的行為,所以在保證自己不犯錯的前提下,只能假設對方是會犯錯的。
2:各行其道
各行其道的作用無需多講,很多交通法規的出發點就是這個,它假定每輛車都應該開在自己的車道上。如果因變道引起碰擦,毫無疑問通常是變道方全責。不隨意變道,既降低了因自己觀察不細或操作不當帶來的風險,也降低了周圍其他司機的風險,因為他在做變道/轉彎/剎車等動作時,其實心裡都有個假定:周圍的其它車子會按照原來的速度直線行駛。由此引申出一些要求,比如讓速不讓道:如果邊上的車子突然併到你前面,第一反應是踩剎車讓他進來,而不是往另一邊打方向避讓,因為另一邊的司機很可能反應不過來,出了事故的話是你變道方全責。而踩剎車就算被追尾也是後面的司機全責。一般來說,當前方剎車燈亮起時,後面的司機跟著踩剎車幾乎是條件反射的,因此後車能及時剎住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如果一定要變道或轉彎的話,打轉向燈/看中後視鏡/看側後視鏡一個也不能少,最後再把頭轉過去看一眼。看兩個後視鏡是為了儘可能減少盲區,特別是中後視鏡對發現從後方稍遠的地方快速接近,或者正在做同向變道的汽車很有用處。有很多車子夏天用遮陽板,冬天因為積霜積雪而把後窗擋得嚴嚴實實卻還在路上開,竊以為非常不可取。同理,MM們也不要在後窗堆太多的毛絨玩具。有一次後排坐了三個人,怎麼開怎麼覺得彆扭,後來發現是因為中間的人個子太高,嚴重遮擋中後視鏡視線。轉頭看一眼,據說在一些發達國家是交規所強制要求的,但我覺得其實這一條在中國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歐美根本沒有那麼多靜悄悄地緊貼在你汽車側方的助動車和腳踏車。兩個後視鏡都很難發現這個位置的行人或非機動車,特別是晚間光線不好的時候。
3:眼觀六路
雖然開在自己的車道上,但卻不能直勾勾地只看著自己的車道,道理前面講過,我們不能保證別人不犯錯誤。所以應該用餘光留意兩側的車道,並且每過一小段時間輪流掃視三個後視鏡,做到對側方和後方的情況大致有數,這樣在突發事件時才能做出最有利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