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訣》到底是誰著的不好說,但肯定不是王羲之。
我是一人。古代託名假名之作很多,那會不會是唐太宗作的呢?
《筆法訣》這篇書論,不夠精深。不太符合書聖“王羲之”玄妙的風格。
在王羲之生活的那個時期,道教有一支特別盛行。王羲之一家都比較信,他的兒子和孫子名字都是叫“王某之”。
這個論點是著名學者陳寅恪提出的,有一定的道理。
從王羲之和王獻之留存的帖子,有一些丹藥的帖子。
為什麼要先說王羲之一家的情況呢,因為現存的《筆法訣》並不是一篇好文章。
比如《筆法訣》開頭部分。
這樣的文章,讀起來不夠玄妙。尤其是“為必”和“貴而”,很像唐太宗常用的帝王命令的口氣。
唐太宗這個人比較追求“完美”,管的事情很多,他非常喜歡書法。《筆法訣》非常有可能是他參與著作的。
為什麼說唐太宗是參與,並不完全是他一個人寫得呢?
再看看《筆法訣》,後面的一部分。
太瑣屑了,還有示範字。
一篇文章《筆法訣》,還專門找幾個字做為示範。文章名字起的很大,前半部分命令口氣,後半部分給出一些示範的字,但是內容又很少,戛然而止。
《筆法訣》要麼寫得很空泛,高深莫測;要麼非常的詳盡。
可是現存的這篇《筆法訣》文章實在錯亂,並不是好的書論。
《筆法訣》可能是有唐太宗參與過的文章,較大可能是唐太宗身邊的大臣假名寫的。《筆法訣》肯定不會是王羲之寫的。
歷史中很多文章都是假名和託名之作,就拿書法書論來說。
比如著名的“永字八法”會是王羲之傳下來的嗎?
為什麼有“永字八法”,可能是因為《蘭亭序》第一個字就是“永”。
《筆陣圖》是不是王羲之所寫?
題衛夫人《筆陣圖》是不是王羲之所寫?
流傳下來的書論,我們不但要看作者是誰,更要看書論的內容。
書論的內容,比是誰寫的更重要。
《筆法訣》到底是誰著的不好說,但肯定不是王羲之。
我是一人。古代託名假名之作很多,那會不會是唐太宗作的呢?
《筆法訣》作者是唐太宗還是王羲之?《筆法訣》這篇書論,不夠精深。不太符合書聖“王羲之”玄妙的風格。
在王羲之生活的那個時期,道教有一支特別盛行。王羲之一家都比較信,他的兒子和孫子名字都是叫“王某之”。
這個論點是著名學者陳寅恪提出的,有一定的道理。
從王羲之和王獻之留存的帖子,有一些丹藥的帖子。
為什麼要先說王羲之一家的情況呢,因為現存的《筆法訣》並不是一篇好文章。
比如《筆法訣》開頭部分。
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心神不正,字則攲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 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為點必收,貴緊而重。 為畫必勒,貴澀而遲。 為撇必掠,貴險而勁。 為豎必努,貴戰而雄。 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為環必鬱,貴蹙鋒而總轉。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這樣的文章,讀起來不夠玄妙。尤其是“為必”和“貴而”,很像唐太宗常用的帝王命令的口氣。
唐太宗這個人比較追求“完美”,管的事情很多,他非常喜歡書法。《筆法訣》非常有可能是他參與著作的。
為什麼說唐太宗是參與,並不完全是他一個人寫得呢?
再看看《筆法訣》,後面的一部分。
夫點要作稜角,忌於圓平,貴於通變。 合策處策,“年”字是也。 合勒處勒,“士”字是也。 凡橫畫並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畫悉用之。 合掠即掠,“戶”字是也。 “口”乃“形”、“影”字右邊,不可一向為之,須背下撇之。 “艾”須上磔扭鋒,下磔放出,不可雙出。 “多”字四撇,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巧在乎躪礫,則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輕浮,則薄俗而直置。採摭箐葩,芟剃蕪穢,庶近乎翰墨。脫專執自賢,缺於師授,則眾病蜂起,衡鑑徒懸於暗矣。太瑣屑了,還有示範字。
一篇文章《筆法訣》,還專門找幾個字做為示範。文章名字起的很大,前半部分命令口氣,後半部分給出一些示範的字,但是內容又很少,戛然而止。
《筆法訣》要麼寫得很空泛,高深莫測;要麼非常的詳盡。
可是現存的這篇《筆法訣》文章實在錯亂,並不是好的書論。
《筆法訣》可能是有唐太宗參與過的文章,較大可能是唐太宗身邊的大臣假名寫的。《筆法訣》肯定不會是王羲之寫的。
歷史中很多文章都是假名和託名之作,就拿書法書論來說。
比如著名的“永字八法”會是王羲之傳下來的嗎?
為什麼有“永字八法”,可能是因為《蘭亭序》第一個字就是“永”。
一人有感《筆陣圖》是不是王羲之所寫?
題衛夫人《筆陣圖》是不是王羲之所寫?
流傳下來的書論,我們不但要看作者是誰,更要看書論的內容。
書論的內容,比是誰寫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