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的後裔,其早期活動區域北起大興安嶺北段,南抵遼河流域,東自吉林,西至呼倫貝爾,“江帶三方,沃土萬頃”,古代拓跋鮮卑人曾在這一帶“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後來大部分鮮卑人南遷進入中原,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人則以“室韋”自稱,在嫩江、綽爾河、洮爾河流域過漁獵生活,成為當今錫伯族的先民。 “農曆四月十八”被稱為“西遷節”,始於乾隆二十九年農曆四月十八日。這一日,奉朝廷之命從瀋陽赴伊犁地區戌邊的4000餘名錫伯官兵和眷屬,在盛京錫伯家廟聚會,與故鄉的同胞生離死別,踏上西遷征程。自此始,“西遷節”被注入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成為見證錫伯族重大歷史事件的節日,形成承載錫伯族活的文化傳統。 西遷精神: 一是錫伯族先民在西遷實踐中產生的群體精神。二是愛國奉獻精神。當年錫伯族官兵背鄉離井、萬里迢迢,為保衛祖國邊疆,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三是自我犧牲精神。錫伯族官兵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在戰場上殺敵立功,做出重大犧牲;四是團結向上精神。依靠兵民團結、同兄弟民族友好相處;五是開拓進取精神。在危困面前勵精圖治,挖渠拓荒,取得了生存發展的條件;六是自強不息的精神。保持了本民族的基本特徵,並且代代相傳。
8
回覆列表
  • 1 # 閒閒書話

    錫伯族西遷節是錫伯民族的西遷戍邊紀念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錫伯族西遷節因時間是農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節"。因有懷念親人之意,又叫懷親節,新疆錫伯族同胞稱為"杜音拜專扎坤"。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新疆錫伯族群眾就會歡聚一起,共進野餐,表演歌舞,以紀念祖輩駐防戍邊的英雄業績。2006年5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申報的錫伯族西遷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民俗;編號:Ⅹ-9)。錫伯族(英文:Sibe people )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徵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在東北的瀋陽、東港、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準噶爾之亂後,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防務,從盛京將軍所屬的盛京、鳳凰、遼陽、開原、牛莊、廣寧、熊嶽、復州、岫巖、金州、蓋州、錦州、義州、興京和撫順15處強徵錫伯官兵1020名,連同眷屬4000餘名(內有路途上降生350餘人,跟隨而來405人),分成兩個隊,分別於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瀋陽出發,沿北方蒙古高原驛路,戰風沙,抗洪水,忍飢挨餓,艱苦跋涉一年多時間,於1765年8月分別抵達伊犁惠遠境內。伊犁將軍隨即將原編10個扎蘭(隊)縮編為6個旗(牛錄)。1766年春,遷移到察布查爾地區,將六個旗擴編為八旗,組建錫伯營,成為"伊犁四營"(索倫營、錫伯營、察哈爾營和額魯特營)之一。在其經歷的145年曆史程序中,為建設邊疆、抵禦外侵,作了巨大的貢獻。

    也正是如此,為了紀念祖先們艱苦卓絕的西遷,錫伯族人把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定為西遷節,錫伯語叫做杜因拜扎坤節。

    十六世紀之前,錫伯族人原本世世代代生活在東北和呼倫貝爾大草原,十八世紀中葉,清政府為了戍邊屯墾,從盛京等地徵調錫伯族民兵及家屬兩千餘人,由滿清官員領隊,西遷至今新疆伊犁地區。臨出發前,西遷的錫伯族人和留守家鄉的族人們聚集在家廟,祭祀祖先一一話別。從此他們告別家鄉父老踏上漫漫西遷征途。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才最終抵達了新疆伊犁。

    西遷節這一天,錫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裝,歡聚在一起,彈響"東布林",吹起"墨克調",盡情地跳起舞姿剛健、節拍明快的"貝勒恩"。姑娘們的"抖肩",小夥子們的"鴨步"惟妙惟肖,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新中國成立後,新疆錫伯族與東北錫伯族之間有了來往,更把"西遷節"提念起來。黨和政府都非常重視錫伯族的這個節日,每年的"西遷節"日到來時,市政府與市民委都要召開茶話會,電影招待會,和錫伯族一起歡度這個傳統的光榮節日。從1982年開始,在"西遷節"時,瀋陽市錫伯族群眾,到北陵公園集會,舉行紀念活動。介紹錫伯族西遷的歷史與經過,講述西遷戍邊的意義,激勵錫伯族人民繼承祖輩光榮傳統,發揚祖輩的愛國主義精神,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共進野餐,表演歌舞,以緬懷保衛著祖國西北邊疆的骨肉同胞。省市民委每年都到會祝賀,與錫伯族群眾一起歡度節日。

    這種節慶活動集中展示了錫伯族燦爛悠久的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間信仰、民風民俗及各種工藝和歌舞藝術,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寶貴价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假如我是一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