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中旨在表現“吾之天遊”的畫家是髡殘。
髡[kūn]殘(1612-1673),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
好遊名山大川,後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佈置繁複,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遊圖》《蒼翠凌天圖》《清髠殘江上垂釣圖》等。
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尤其得力於王蒙、黃公望。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
擴充套件資料:
藝術特點:
髡殘扇面擅畫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師法黃公望、王蒙,尤近於王蒙。其畫章法嚴密,筆法蒼勁,喜用禿筆渴墨,層層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滯,鬱茂而個迫塞,善寫平凡景緻,平淡中見幽深。與石濤、弘仁、朱耷並稱“清四僧”。
工詩文、書畫,擅山水、花卉。山水師法王蒙、黃公望,並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畫法。博採眾長,加以發展變化,又能師法自然,於遊歷中觀賞體驗名山大川的萬千景象。
所畫山水,構圖飽滿,重山覆水,繁密中見疏靈,善用禿鋒渴筆畫山石樹木,以濃淡墨渲染,蒼勁凝重中透出豐潤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渾厚華滋之質。
其繪畫在當時名重一時,對後世亦有很大影響,後人將其與石濤並稱二石,又與漸江、朱耷、石濤合稱清初四僧。有《報恩寺圖》、《雲洞流泉圖》、《層巖疊壑圖》、《雨洗山根圖》等傳世。
在繪畫論畫雲:“董華亭(其昌)謂:‘畫和禪理共旨,不然禪須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論品格,宋人論氣韻,品格可力學而至,氣韻非妙悟則未能也。”在提倡勤學的同時,也主張作畫須有“妙悟”,並非下死力就可得畫之神韻。
清初“四僧”中旨在表現“吾之天遊”的畫家是髡殘。
髡[kūn]殘(1612-1673),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
好遊名山大川,後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佈置繁複,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遊圖》《蒼翠凌天圖》《清髠殘江上垂釣圖》等。
山水畫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尤其得力於王蒙、黃公望。構圖繁複重疊,境界幽深壯闊,筆墨沉酣蒼勁,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現技法,多從王蒙變化而來;而荒率蒼渾的山石結構,清淡沉著的淺絳設色,又近黃公望之法。
擴充套件資料:
藝術特點:
髡殘扇面擅畫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師法黃公望、王蒙,尤近於王蒙。其畫章法嚴密,筆法蒼勁,喜用禿筆渴墨,層層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滯,鬱茂而個迫塞,善寫平凡景緻,平淡中見幽深。與石濤、弘仁、朱耷並稱“清四僧”。
工詩文、書畫,擅山水、花卉。山水師法王蒙、黃公望,並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畫法。博採眾長,加以發展變化,又能師法自然,於遊歷中觀賞體驗名山大川的萬千景象。
所畫山水,構圖飽滿,重山覆水,繁密中見疏靈,善用禿鋒渴筆畫山石樹木,以濃淡墨渲染,蒼勁凝重中透出豐潤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渾厚華滋之質。
其繪畫在當時名重一時,對後世亦有很大影響,後人將其與石濤並稱二石,又與漸江、朱耷、石濤合稱清初四僧。有《報恩寺圖》、《雲洞流泉圖》、《層巖疊壑圖》、《雨洗山根圖》等傳世。
在繪畫論畫雲:“董華亭(其昌)謂:‘畫和禪理共旨,不然禪須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論品格,宋人論氣韻,品格可力學而至,氣韻非妙悟則未能也。”在提倡勤學的同時,也主張作畫須有“妙悟”,並非下死力就可得畫之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