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星璃

    1.隨著歷史潮流變遷,白話文逐漸取代僅存於古代中上層的古文成為普惠大眾從事各個行業興起的基本要素,導致古詩詞的音韻格律在一定程度上丟掉了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原來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貴族的傳唱,也就是所謂的資本運作)。

    2.得益於新文化運動,現代詩歌崛起並在時代的潮流中奔湧出一批優秀詩人,同樣的他們用白話文翻譯出國外大量的優秀文化作品,譬如泰戈爾,雪萊等。至此大眾對這種新的文化形式有一定的接受,這種不受創作拘束充斥著自由主義的文學形式,在那個時代散發出無比瑰麗的光芒,自此“好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古詩詞作品如同博物館的奇珍異寶,變成了銘刻歷史的記憶。

    3.迴歸問題,符合格律的詩詞已然無法再成為社會主流文化形態,學而無用,自然不必教不必學,但也不阻止任何人去自我學習,毛澤東曾經有過討論,一般人不必強求去懂什麼格律,他要寫就寫,畢竟喜歡詩詞的人要去鼓勵,如果不指望成為研究學者格律不必成為一種約束,讓其自得快樂。唐詩宋詞的高度註定是無法再現的,同樣的元曲明小說也一樣,我們在惋惜詩詞的敗落的同時,更應該看到新的文學形式的興起,在不屑網路修仙文的同時,應該看到的它們是社會形態的轉變進而催生的文化產物,如同武俠,如同科幻,不同種類形態成長的同時文字中嵌入的對人類對未來以及對宇宙的思考,才是加速大眾認同的終極因素。

    ----------------- 回答皆是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孕初期可以坐飛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