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聶仁德2

    文章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敘述側重於交代事情的過程和大體框架情況及人物的基本情況。議論抒情主要表達作者抽象的觀點和感情。說明側重於科學的實事求是的介紹。而描寫夾在敘述之中,側重於對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環境景物,場面,細節等作具體描繪刻畫,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如歷其場面。而描寫要具體充實,離不開分解法,即把描寫的內容作縱向橫向的分解,分解成幾個部分來寫。如把一個大點的動作分解成幾個連續的細點的動作來寫,這叫縱向分解。若把一個景物分解成形丶聲、色等幾個方面,即是橫向分解。分解後再運用比喻,擬人,誇張,通感等各種修辭手法去進行描繪,就能寫出具體,形象,生動,細膩,具有畫面感的內容來。

  • 2 # 蘇樂愛寫作
    1.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他彎著腰,籃球在他的手下前後左右不停地拍著,兩眼溜溜地轉動,尋找“突圍”的機會.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會左拐,一會右拐,衝過了兩層防線,來到籃下,一個虎跳,轉身投籃,籃球在空中劃了一條漂亮的弧線後,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內。”

    我們先來看這段話,這裡面用了一連串動詞,如拍著,轉動,左拐右拐,衝過,落在框內。

    有了動詞的加持,男子投籃的場景是不是活靈活現,在你腦海中呈現出一幅畫面?由此可見這個人的投籃技術很高超。

    但換成這種描寫,效果可就不一樣了。

    如,他的打球技術非常高超。

    很多人寫作時都是第二種描述方式,就是用形容詞來描寫事實,但這樣即便用再厲害的詞語去渲染,讀者也無法感同身受究竟多厲害,多高超,就沒什麼共鳴。

    所以寫作時,如果想要凸顯畫面感,就多用動詞,把對方做這件事時的動作,神態,表情細緻地描寫出來,這樣讀者就能自己感受到你要表達的意思了。

    你自己誇一萬句,遠不如讀者自己感受出來的。

    2.多用感官描寫

    說到感官描寫,張愛玲可謂這方面的高手,我們來看看她寫的這個很經典的句子。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在這裡,張愛玲用了視覺描寫,蚊子血,白月光,這些事物一出來,你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那個場景。

    我記得在哪本寫作書也說過,真正的寫作高手,就是善用顏色描寫,有了顏色的加持,那個場景一下子就鮮活起來了。

    多用感官描寫最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營造可感知的畫面感。

    如聽覺描寫,流水聲什麼樣的,視覺描寫,這朵花是什麼顏色的,有多少花骨朵兒,嗅覺描寫,這杯咖啡是什麼氣味的。

    3.多使用具體的表達方式

    如,形容一個女子很漂亮,有些人只會乾巴巴的,這個女孩子很漂亮,那到底有多漂亮呢?是高矮肥瘦,長髮還是短髮?

    那我們換一種表達,這個女孩子有著彎彎的眉毛,會說話的大眼睛,櫻桃般的嘴唇,更吸引人的是那一頭瀑布般的秀髮,腰如細柳,1.68的高個子……

    透過這樣具體的描述,一個女子美好的模樣就生動地呈現在眼前了。

    表達的時候,切忌使用模糊的詞語,最好把具體的細節寫出來,給讀者勾勒一副生動形象的畫面,這樣文章更具有打動人的力量。

  • 3 # 橙瓜網文

    你這個問題,在我們【橙瓜碼字】的網文學堂有人提到過,我現在把他的回答複製過來給你看:

    一、首先要明白:畫面感≠視覺!

    還記得昨天中午你吃的什麼嗎?構思下怎麼才能說得形象些?

    我做簡單展開:你經過一上午的工作或學習,肚子裡開始咕嚕嚕叫喚,這時兩個好朋友找上你一起攜手走進餐廳,你大手一揮讓服務員上個麻辣燙加三個雞腿,一會兒功夫熱騰騰的麻辣燙上來了,一股香味撲面而來,你端起碗使勁嗅嗅,看著鍋裡紅彤彤的湯汁流出了口水,於是啃一口雞腿來一口麻辣燙,勁爆酸爽,好不過癮。

    提到身臨其境,很多人容易過度關注視覺本身,這是個超大的誤區——只把場景捆綁視覺。

    畫面感≠視覺!

    我們來了解下視覺成形機制,所謂視覺,就是光落在人體視網膜上,被我們敏感的視覺神經細胞捕捉,然後它將光資訊轉化為弱電流,透過神經突觸傳導至大腦皮層,我們的腦部則對上述電資訊進行分析,最後轉化為“畫面”顯示在大腦之中。

    發現沒,形成畫面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腦!

    我們的大腦最喜歡從多個渠道來獲取資訊,形成對外部世界的感知。

    它不是狹窄地依靠視覺,而是會從你的所有感官來獲得資訊,這些資訊最終都得由大腦處理彙總。

    視覺只是其中之一。

    大腦最明顯地捕捉外界訊號的渠道有五個部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對應於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面板。

    再來分析一下昨天的午飯。

    視覺:紅彤彤的湯汁

    聽覺:咕嚕嚕叫喚

    嗅覺:香味撲面而來

    味覺:勁爆酸爽

    觸覺:端起、熱騰騰

    發現沒,一個簡單的場景,實際上是由多個感官系統的組合描寫而來的,一定不會是乾癟的某一個單一感覺。上面一段話,看似篇幅不大,但卻把我們的五官感受全部都囊括進去了,有他們的存在,不身臨其境都難。

    具體在使用中,各型別應該混合搭配,做到“立體多樣”,將效果展現到最佳。

    二、其次還要明白,身臨其境≠很多字很多細節!

    任何時候都要提醒自己,寫得精絕對大於寫得多。

    有人好奇,剛才講五官各類的,難道不要寫很多字嗎?

    不是。盲目堆砌句子和有目的地創作合理篇幅根本就是兩回事,寫一萬個無價值的字和寫一個恰當的詞,效果天差地別。

    五感的豐富,是為了營造立體感,不是湊字數。

    大家都學過古詩詞,知道詩人們對煉字有多麼執著,往往一個好字就能決定整首詩的高度和水平。

    我們來看看: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滿江紅·寫懷》,岳飛著

    我第一次讀完這首《滿江紅》,簡直興奮得不得了,“怒髮衝冠”“瀟瀟雨歇”“仰天長嘯”“空悲切!”就那麼寥寥幾十個字,為什麼就這麼有感染力?就好像有個人在耳邊嘶吼一樣,調動情緒能力極強。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著

    是不是哀嘆,是不是為他惋惜?周都督也是失了意的男兒!這種詩中的場景簡單不能再讓人身臨其境了,以前只喜歡諸葛亮的,蘇軾這麼一寫,我都有些同情周瑜了!

    上面的字不多,但是場景卻極為真切,裡面明顯使用了五感,同時還精煉有力,對於新人要求當然不用那麼嚴格,有幾句廢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一定要有這個意識,身臨其境≠很多字很多細節!

    再來一段經典的現代文場景描寫:

    銀白的月光灑在地上,到處都有蟋蟀的悽切的叫聲。夜的香氣瀰漫在空中,織成了一個柔軟的網,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裡面。眼睛所接觸到的都是罩上這個柔軟的網的東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裡那樣地現實了,它們都有著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樣都隱藏了它的細緻之點,都保守著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家》,巴金著

    三、情感、情感、情感!

    身臨其境,除了技法,還要融入感情。所謂情景交融,這就是最棒的一種狀態,有時候情感可以不是那麼明顯,但其實已經被作者在寫作時代入到整體之中。

    我們在寫某個場景時,也要注意自己當下處於什麼情緒狀態,最好是能符合自己要的感覺。

    如果你現在很生氣,而場景正好處於繃緊的,憤慨的抒發點,那麼現有情緒有可能幫助你寫出更好的作品。

    當然這是比較邊緣的方式。

    最主要還是自己要帶情感去寫,你熱愛生活,觀察仔細,對一個場景的把握相當精確,那麼使讀者身臨其境就會容易一些。

    當然,還要提一句練習,新人開始寫作,甚至已有幾年寫作經驗的作者,把握不住場景描寫的要點是很正常的,沒必要自暴自棄,要多訓練,練習不能少。看了本文,有了正確的理論方向後,再有針對性去練習,慢慢就會掌握的。

    用一句汪曾祺的話送給大家:

    愛,是一件非專業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術,不是商品,不是演出,是花木那樣的生長,有一份對光陰和季節的鐘情和執著。一定要,愛著點什麼。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餘的,愛著。——汪曾祺

    當然,這裡也介紹四種比較經典的增強畫面感的具體手法,供大家實操。

    一、示現

    這是一個很棒的手法。具體操作便是將作者腦海裡虛構的過去、未來,或者另一個空間的因素,當成現實一樣來闡述,簡潔、精短地插入文中。比如說:

    【對過去進行示現】

    那扇門上的洞依舊是當年的那三個,我還記得那時的村裡沒有汽車,我們上學只能步行。你每次都是7點半從家裡出發,背上印有紅旗的那個揹包,路過我家門前時,你就把頭伸在我家門上最低的那個洞口,扯開嗓子大吼一聲:太陽曬屁股了!然後瀟灑離去。這時我多半還沒吃早飯,只得匆匆啃兩口饅頭,跟老媽打聲招呼,撒開腿向你追來。

    【對未來進行示現】

    你這樣做,他一定會生氣的。我幾乎能猜到他的反應:一邊罵罵咧咧,拿起他手裡的小說向你扔來,一邊流著眼淚,威脅著要向老師“控訴”你的暴行。我們還是趕緊走吧!

    【對另一個空間進行示現】

    沒有人從地獄裡逃脫過,那裡有黑白無常,有判官執法,有閻王爺坐鎮,在第十八層裡,油鍋、火海還有岩漿充斥整個空間,每一個被髮配進去的小鬼都永無翻身之日。

    我們要進行示現,關鍵是情節移植。要將一件此時沒有發生的事,說成現在正在發生一樣,這就是電影裡的鏡頭切換,對小說內容產生的豐富性不可小覷。

    二、插敘和倒敘

    不管是讀者還是觀眾,他們都會按邏輯順序整理劇情。所以,一部電影或者一本小說,你的敘述順序可以不按照千篇一律的某個順序進行。

    舉個例子,《消失的愛人》這本小說作品,其起始點是女主角消失的時間,男主角的發展線是從該起點開始,對接下來的一系列尋找女主角及其他故事進行正敘,而女主角則是以日記中的回憶為中心,把二人的遇見、共事、戀愛逐步托出。雙方的敘述角度是輪替出現的,其中時空順序被有效打破。

    若恢復正常的描寫順序則為:二人相遇——戀愛——女主失蹤——男主尋找——進一步發展

    而作品中卻調換了這個常規順序,將各自的時空線穿插,運用了插敘/倒敘手法。

    在插敘和倒敘的使用中,也要注意場景與當下是否契合。有的寫作類書中把這樣的手法列為禁術,這是對新人而言的。

    如果運用插敘時不管當下讀者的情緒,你就會進入為了使用技巧而使用技巧的泥淖。比方說某個情節才進行到一半,讀者正看得起勁,你突然沒有原因就安排一個插敘劇情,直接中斷了讀者此時的閱讀體驗,嚴重的會導致讀者棄書。

    而運用得當,你會發現,這可能是小說裡最精彩的設計之一了。幾乎一半以上的世界名著都完美地使用了插敘/倒敘手法,這些設計在今天仍被我們津津樂道,成為教科書級學習材料。

    記住,沒有規則就是小說寫作的規則。

    插敘運用不當,效果是:你突兀地講另一個故事,讀者不願意,於是大批人不滿,最後棄書。

    插敘運用得當,效果是:讀者依舊不滿你的轉場,但由於你營造的飢餓感在前面進行了少量安撫,使得放棄看下去變得更困難,同時你告訴讀者新劇情加入會有更棒的體驗,最後他們不得不耐著性子看下去。

    當然,任何耐著性子都是有不爽在裡面的,我們不能讓讀者有任何不爽,除非是為了以後能更爽。插敘/倒敘完畢,新情節必須讓他們恍然大悟,冰釋前嫌。

    因此,我們既不能忽視讀者的邏輯能力(可以使用插敘/倒敘),也不能過於相信讀者的耐心(使用時應注意場合)。

    作者應該保證你的每一個插敘部分都與推進劇情有關,每一個跳躍的情節在後面都能給出跳躍的理由,要記住,前面讀者對情節被打斷的抗拒越強,他的內心空缺感越強,對後面劇情的補償性期待越高。

    如果你不能在後面有效滿足這樣的期待感,最好慎重使用插敘,僅有示現也能幫助你寫出好作品。

    這裡的插敘/倒敘,也同時與懸念設定、伏筆埋設有聯絡,可以在使用時適當往這方面考慮下。

    三、流逝感

    流逝感是指時間,在小說中,流逝感是一項奇妙的因子,改變時間流逝的速度,能讓你的小說像電影一樣靜止或者飛奔。

    舉個例子:

    【延緩時間速度】

    西塘揚起頭,看見那把斧子緩慢地揮下來,他似乎感知到了,斧子離他的臉每近一分,兩邊的空氣就凝聚一成,他甚至覺得,他臉上的絨毛正在往斧頭的刀鋒方向傾斜,就像已經做好準備,等待下一刻的血光四濺。 他自得地想,也許這是獨一無二的死亡體驗了,只是不能和別人分享…

    一個簡單的斧頭揮到臉上的動作,從西塘(受體)的角度去看,時間好像放慢了一萬倍,甚至還可以擴張角色此時的心理活動,把一個細節描寫出大片的感覺。

    【加快時間流逝】

    兩三個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來了。他曉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跑法是車伕的能力與資格的證據。那撇著腳,象一對蒲扇在地上扇乎的,無疑的是剛由鄉間上來的新手。那頭低得很深,雙腳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頗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歲以上的老者們。那經驗十足而沒什麼力氣的卻另有一種方法:胸向內含,度數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頭;這樣,他們就帶出跑得很用力的樣子,而在事實上一點也不比別人快;他們仗著“作派”去維持自己的尊嚴。祥子當然決不採取這幾種姿態。他的腿長步大,腰裡非常的穩,跑起來沒有多少響聲,步步都有些伸縮,車把不動,使座兒覺到安全,舒服。 ——《駱駝祥子》第一章(本文引用注)

    《駱駝祥子》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在上面這一段裡的描寫就加快了時間速度,他沒有寫這幾個星期祥子是怎麼練腿的,而是著墨描寫他練出來的姿態和感覺,與其他車伕進行比較(注意這裡突出的重點在於姿態),直接告訴讀者“兩三個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來了。”。一個快速交代,不僅凸顯重點,而且避免一些流水賬式的記敘,大師功力就在這裡體現出來了。

    其實寫小說並不難——你有了想象力,什麼就都有了。

    四、場景切換

    轉換場景是電影裡經常使用的手法,透過畫面的改變產生時空交錯,方式就是角色—景物—角色—景物這樣一個交替拍攝,不知不覺中遷移了背景。

    在寫作時,也可以先人後物,伴隨人物五感來切換時間。舉個例子:

    【觸覺轉過去】

    他把紫羅蘭的葉子摘了下來,放在手心,葉子表面銀白色的紋路如此清晰。他忍不住伸出另一隻手去觸控,當那溫潤的感覺傳至腦海中時,黎黎正與他在這個小屋裡纏綿。

    【視覺轉未來】

    雕像還有一隻手的收尾工作,前天組委會打來電話,告訴她終評日期要到了。這次居然能成為小隊裡的種子選手,她一陣恍惚。眼前的雕塑她練習了十年,出頭之日終於來臨了,她彷彿看見評委宣佈結果的那一天,禮儀小姐恭敬地引導她往主席臺走去,下面是烏泱泱的曾經看不起她的人們…

    【聽覺轉異地】

    黎黎的呼吸停止了,心跳聲只剩下抱著她不放手的母親,也許這就是結局吧。黎黎的身體逐漸冰冷,就像外面的黃昏,街道的冷清,還有埋入地平線裡的太陽。 路兩旁的聲音越來越安靜,戚江依舊往前趕著,但他敏銳地感覺到,也許已經晚了…

    藉助五感,將人物、背景進行切換,引發讀者聯想,是極佳的轉換手法,套用在小說之中,能產生意外的收穫。我們要不斷擴充套件思維,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對切換進行自然設計,勾起回憶、感嘆等等心理,就能寫出和電影一般的小說。

    縱觀名著,漂亮的轉場比比皆是,多去閱讀體悟,能學習更多流暢精彩的手法。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是怎麼回事啊?倉鼠糞便顏色由黑色變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