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油燈
-
2 # 於小小
“颳風減半,下雨全完”是前人對相聲行業撂地演出不易的形容,“相聲”這門藝術在老藝術家的堅持下走到今天,著實不易。
我們看到了德雲社的繁榮,看到了郭德綱等人的“一票難求”、擁躉者眾,沒有看到是在德雲社之前的歲月裡,相聲差點銷聲匿跡。
侯寶林大師在他在世的那個年代,創造了相聲藝術的第一次復興,使相聲走進了廣播,走上了電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了相聲。
但是侯大師更明白,成為一個優秀的相聲演員,所要受的苦,以及在成為有名的相聲演員之前,所要忍受的白眼往往是常人難以忍受的。而這些都是年少時的大師所親身經歷的,所以,嘗過艱辛的侯寶林特別反對兒子們學習相聲。
然而侯寶林的反對似乎沒有起多大作用,他的二兒子和三兒子接連走上了相聲這條路。
特別是老三侯耀文,他從小就很機靈,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開始喜歡相聲。你想啊,侯耀文的生活圈子幾乎就是圍繞著相聲演員轉,父親是相聲演員,父親的朋友是、同事是,他想不接觸相聲都難。
但有父親的嚴令在,侯耀文只能利用一切偷偷地學習相聲,後來他考上了鐵路文工團,這個時候,侯寶林大師也值得默許了兒子。
反對歸反對,當侯耀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鐵路文工團時。大師的心裡還是十分欣慰的,從他老人家給兒子取的名字裡帶一個“文”字就可以看得出,其實他的內心裡也很矛盾,一方面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們吃苦,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兒子能夠接過自己手中的旗幟把相聲發揚光大。
侯耀文進入文工團後,大師就開始指導兒子的表演,並且給兒子找了師父。
侯耀文在父親的指導下,逐漸成為文工團的臺柱子,後來他也開始開枝散葉,收了很多徒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雲社班主郭德綱。
郭德綱拜師侯耀文後,在侯先生的指導下,郭德綱的相聲技藝日漸精進,並且已經成為了第八代相聲傳人裡的佼佼者,他帶領的德雲社,也成為了相聲界的領頭雁,更是為相聲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人才。
和師爺侯寶林一樣,郭德綱不願意自己的兒子郭麒麟學習相聲。因為一路走來的郭德綱太明白其中的艱辛了,他不想兒子和他吃同樣的苦,受同樣的罪。
而郭麒麟也和他的師爺侯耀文一樣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相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樣,即希望後輩能夠有所成就,又怕他們吃苦受累!
回覆列表
郭德綱算是在風雨中磨練出來的奇才,這年頭有二件事不容易幹,一是把你的思想殖入別人的腦中,二是把別人口袋裡的錢樂意的放在你的口袋中,郭德綱做了,起碼做到一點,當今社會,每個行業都不容易,尤其是相聲這一行業,還是民間組織,主要是有幾輩相聲人的努力,侯寶林大師為何不想讓其子學相聲,相聲必須於世俱進,而且風浪大,想想舊社會相聲演員在天橋下賣藝,是何等心酸,讓人樂了容易,掏錢就難了。雖麼相聲有了進展,但隨著市場經濟,也會覺得前途渺茫。
一個德雲社起來了,那是幾代人共同的努力,當然郭德綱是功勞最大,有心酸的經歷,有無私的負出才會有今天的成績,也許侯老正是看到社會的發展,才做出此決定。
郭德鋼的相聲前期俗多於雅,為的是讓你樂,雖然是雅俗共賞,人們潛在意識還是俗,郭德綱正是抓住這一點,才有今天的驕傲,侯老應該沒有想到今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