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麟州捉鬼
-
2 # 伊耆角木
很多人持這樣一種觀點,我也比較贊同。那就是,現在流傳的《水滸傳》的結尾並非施耐庵的原作,而是由旁人(很可能就是羅貫中)重新寫了以符合明朝統治者的要求,如果不是這樣一個結尾,施耐庵很有可能因“反書”性命不保。
(施耐庵)
瞭解一下施耐庵的生活年代和人生經歷,就會發現一些原因。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曾任張士誠幕僚。所以,他看到的就是那個元末亂世,筆下的108將表現的就是現實。是故雖然這些梁山好漢每個都有嚴重的缺陷,有的嗜殺成性、有的陰險卑鄙、有的懦弱無恥,但施耐庵仍然以讚許的筆法寫下了他們的事蹟。因為在那個亂世,施耐庵身邊的起義軍裡充斥了這樣的人,他們有很大的缺點,但都一個個參與反元鬥爭,這就是最真實的寫照。所以,施耐庵寫的108將不是懲奸除惡的英雄,而是呼嘯亂世的魔星。也就是為什麼第一回會寫“洪太尉誤走妖魔”,亂世就是妖魔橫行的時代。
但是,元末是魔星的天下,這麼寫相當的真實和精彩。而一旦進入明朝,這種情況就不能再出現了。朱元璋一統了天下,原本禍亂天下的起義軍成了統治天下的朝廷。水滸中寫的那些反抗朝廷的梁山好漢,豈不是成了鼓勵百姓造反?所以,水滸傳在明朝迅速就成了禁書。作者施耐庵本人的性命也是大好不妙。
(108將投降後一一被殺是當時必須這麼寫)
因此,水滸傳的結尾必須修改。也就有了後來的招安和一個個慘死。那為什麼說這個結尾應該不是施耐庵本人所寫,因為風格其實真的差很遠。招安後的部分,沒有了鮮明的人物個性,缺少了驚心動魄的情節,有的只剩下戰場交鋒還可看看。而徵遼、徵王慶、田虎都一將未損,到徵方臘卻死了十之七八,難免突兀,最後活著的幾人更是草草被毒死。明代許多文人的筆記中都寫,後半部水滸傳,實際上是弟子羅貫中迫於朝廷壓力做的不得已的改寫,故很多《水滸傳》小說在作者一欄會寫:施耐庵、羅貫中(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作者所為)。
(金聖嘆批水滸將後半部分砍去)
清代,金聖嘆批水滸傳,更是對前半部分推崇備至而將梁山聚義後的內容全部砍去,因為之後的部分在他看來一文不值,不過是狗尾續貂的糟粕罷了。中國古典小說,很容易出現“前半部名著”的現象。前半部分相當精彩,而到了最後卻逃不出“善惡到頭終有報”的俗套,即使竇娥冤這樣的大悲劇,最後也是沉冤昭雪,還魂團聚。是因為中國出不了不落俗套的大師嗎?不是,是迫於統治者的“教化”壓力,因此,水滸中的“反賊”必須死。
-
3 # 李闖江湖
施耐庵為後人釋放出明確訊號,提醒後人對人性的認識,狡猾奸險的人始終就是害人的。忠誠仁義就難免是受害者,不難可看出施耐庵對人性忠奸的認識較為清晰,而他的情懷筆下主要反映人間世道不公和社會黑暗官遼腐敗對人民的影響。當然他本人也對官府痛恨而苦嘆,
施耐庵寫水滸的結局對後人的啟示有含深刻意義。在現代社會更是真實可見。
讀者的解釋各有春秋,各有領悟。各有看法都屬正常。
回覆列表
第一是施耐庵的理想。第二是封建制度下不得不為之,鼓勵造反可是要砍頭的。第三時代限制,當時寫小說還要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不能像現在信馬由韁。第四水滸傳是不完全的創作,由民間評話改編再創作,有評話情節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