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9515082544

    雁門太守行的主旨是:這首詩用奇麗的色彩點染戰鬥的氣氛,謳歌了戰士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主義精神,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原文:

    雁門太守行

    唐代: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譯文: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鎧甲在Sunny照射下金光閃爍。

    號角聲聲,響徹秋夜的長空,塞外天邊的雲霞將夜空凝結成紫色。

    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鬱悶低沉。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一種:此詩創作於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

    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另一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閒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賞析: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

    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讚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

    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

    聯絡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裡”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象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

    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

    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

    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

    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象。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象,或用象徵,或用暗示。

    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象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朱熹特別推崇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