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朱熹是中國古代“性善”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全體,太極本身包含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不生不滅,完美至善,是“萬善”的道德標準。而理氣之理,則指世界各種事物的具體道理,又叫“萬理”。它來源於太極,“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朱熹舉佛教的例子說:江河湖海到處都有月亮的影子,其實都來源於天上一個月亮,“本是一個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極爾”;“物物各有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這樣,所有的人和萬物都是天理的體現,而天理就在每個人的心中,所以說,“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人人都有至善至美的天理道德,這就是“天命之性”。這說明朱熹的人性論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只不過這種人性論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人性論。那麼,人何以有善惡呢?朱熹認為,“天命之性”直接源於太極之理(天理),是絕對的善,後來人們在現實中所受的“氣”有清濁偏正之別,故有善惡。此為陰陽二氣交感所致,即“氣質之性”。它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如同水本清澈透明,放在汙、潔二盆之中,便有清濁之分,就人來講,聖人氣質清明,不易受濁氣影響,能充分顯露其固有的善性;凡人氣質昏暗偏塞,易受濁氣影響,其固有的善性受矇蔽而至於性惡。朱熹所說的“氣”實際上就是後天的環境,這就帶有唯物的色彩。但他把氣稟不同作為富貴貧賤的差別的根源:“稟得清高者便貴,稟得豐厚者便富;稟得頹廢薄濁者,便愚不肖,為貧,為賤,為夭。”這實際上是在為封建等級制度製造理論根據。對於被孔子推崇為倫理道德最高境界的“仁”,朱熹認為“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仁者境界與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於,人們在獲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時,還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說明了朱熹在發展中國古代性善思想的同時,沒有忘記性善思想終極目的,即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這也是體現了中國古代性善思想的大方向-------入世。在道德修行方面,朱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居敬”,即無事時不為物慾所誘,有事時不忘道義;二是“窮理”,即推究天下萬事萬物底究竟。在這裡,朱熹實際上強調了知與行在人的道德形成中的作用,這與“內省說”相比是一大進步的。
宋代的朱熹是中國古代“性善”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全體,太極本身包含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不生不滅,完美至善,是“萬善”的道德標準。而理氣之理,則指世界各種事物的具體道理,又叫“萬理”。它來源於太極,“萬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朱熹舉佛教的例子說:江河湖海到處都有月亮的影子,其實都來源於天上一個月亮,“本是一個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極爾”;“物物各有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這樣,所有的人和萬物都是天理的體現,而天理就在每個人的心中,所以說,“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人人都有至善至美的天理道德,這就是“天命之性”。這說明朱熹的人性論仍然是唯心主義的,只不過這種人性論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人性論。那麼,人何以有善惡呢?朱熹認為,“天命之性”直接源於太極之理(天理),是絕對的善,後來人們在現實中所受的“氣”有清濁偏正之別,故有善惡。此為陰陽二氣交感所致,即“氣質之性”。它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如同水本清澈透明,放在汙、潔二盆之中,便有清濁之分,就人來講,聖人氣質清明,不易受濁氣影響,能充分顯露其固有的善性;凡人氣質昏暗偏塞,易受濁氣影響,其固有的善性受矇蔽而至於性惡。朱熹所說的“氣”實際上就是後天的環境,這就帶有唯物的色彩。但他把氣稟不同作為富貴貧賤的差別的根源:“稟得清高者便貴,稟得豐厚者便富;稟得頹廢薄濁者,便愚不肖,為貧,為賤,為夭。”這實際上是在為封建等級制度製造理論根據。對於被孔子推崇為倫理道德最高境界的“仁”,朱熹認為“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仁者境界與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於,人們在獲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時,還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說明了朱熹在發展中國古代性善思想的同時,沒有忘記性善思想終極目的,即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這也是體現了中國古代性善思想的大方向-------入世。在道德修行方面,朱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居敬”,即無事時不為物慾所誘,有事時不忘道義;二是“窮理”,即推究天下萬事萬物底究竟。在這裡,朱熹實際上強調了知與行在人的道德形成中的作用,這與“內省說”相比是一大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