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閱讀V吧
-
2 # 探索幸福密碼
家長怎樣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待孩子的朋友?
我覺得孩子的朋友,家長還是要幫助孩子斟酌一下的,畢竟古人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還是無所謂的,只要他自己玩得開心就好了。
在孩子上小學到初中的這個階段,我個人認為,要時刻關注孩子身邊的朋友,畢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像懂事,又好像不懂事,要時刻提防他交友不慎,誤入歧途。
孩子肯定是不喜歡家長去管了,家長只能旁敲側擊,默默地關注,千萬不要讓他有逆反心理,那會事與願違的。
告訴他,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要交讓自己進步的朋友。古人也說了,身邊要有良師益友。要告訴孩子,遠離誘惑,不要認為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孩子禁得住誘惑,那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想法。遠離誘惑是最安全的。
孩子到了高中,就不要過多的干涉他的交友情況了,畢竟孩子大了,懂事了,對於他自己的人生,前途,也都依稀可見了,不用家長過多的操心了,家長只要多關心他的生活,多幫助他學習就好了。
-
3 # 大鵬兒童教育
首先這個提問是要給讚的!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朋友,這是一種換位思考,與共情的行為模式。
只有理解孩子,讓孩子接納你後,孩子才會接納你的建議。
所以,理解孩子,首先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
孩子的交往是一種社會屬性,在沒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自我人格時,孩子更多的是要透過交朋友的形式獲得團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就像我們成人一樣,我們會透過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去適應公司的文化,組織與團隊。
同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孩子的朋友,我們就會理解孩子為什麼交這些朋友,為什麼學習那些語言,行為。
在孩子尋求團隊融入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低門檻融入,這時孩子是透過自身的優勢和能力獲得進入某圈子的門票。
另外一種是高門檻融入,這就需要孩子透過努力,達到該群體要求目標後獲准進入團隊。
在高門檻融入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挑戰,有的孩子透過克服,提升進入該群體。
有的孩子則會在嘗試後放棄,進而尋找低門檻組織。
所以,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就會凸顯出聚群效應。
我們常說的學霸群和學渣群。
當進入該組織後,就會不斷的獲得標籤式強化,從而實現差異和適應。
總之,當孩子與諸多朋友形成小群體時,家長要看到的不應該只是他和誰在玩,更要看出孩子為什麼和他們玩,而不是別的其他型別的小夥伴。
所以,我們只有先理解,接受再從中發現問題預習規勸和指導!
回覆列表
蒙臺梭利認為0-6歲的孩子有社會型敏感期,其中0-3歲是孩子和母親和家人的關係,母親和孩子的關係不但影響孩子的情商,性格,還影響孩子大腦的發展,甚至他的智商的發展。
而3-6歲主要是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他喜歡跟別人玩,學會了分享。當別的小朋友不同他玩的時候他會不開心,在幼兒園就會發現經常有孩子哭著告訴老師:xxx不同我玩了…
這個階段需要我們家長多幫助孩子引導建立同其他小朋友之間的關係。當孩子有自己的好朋友,他就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社交關係良好時孩子會感到積極的平衡狀態,這個是孩子自信的開始,從而幫助孩子精力集中、喜歡學習和善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