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在心理學上怎麼解釋?網上一直有傳聞,《機器貓》的結局是,一切都是大雄作為自閉症兒童做的一個夢,其實根本不存在機器貓。雖然已經反覆闢謠,而且《機器貓》的長篇故事至今還在更新,但是這種謠言仍然反覆出現,目前已經演變出“大雄是生活在營養液中的弱智兒童”等變種。還有傳聞,《加菲貓》的結局是,一切都是加菲貓在冬天被凍死之前做的一個夢。雖然這個所謂的結局只是作者的惡作劇,此後《加菲貓》一直沒有停止更新,但是仍然有大量讀者傳播這種謠言。就連《哈利·波特》也曾經被造謠說,結局是哈利得了精神病,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幻想出了整個故事。為什麼總是有人不辭辛勞地給這些動漫或兒童文學名著編造一些“悽慘虐心”的結局,而且幾乎都是一個模子裡面出來的?這反映了一種什麼心態?為什麼總是有粉絲偏聽偏信,到處傳播?
4
回覆列表
  • 1 # 聽說網名不得不取

    大概是像文學的再次創作,動畫也要進行再創造,再次創造可以賦予文學不一樣的意義,當然也可以賦予動漫不一樣的意義。一部片子可能原著表達的不是這個意思,但是,經歷過不同處境,不同經歷的人的再次加工之後,總會使得原本的意思再次衍生。也可以引發更多人的共鳴和思考,研究。

  • 2 # 橙心社

    給動漫名著編造悽慘虐心的結局還真的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比如知名的《哆啦A夢》的大雄夢境結局,說結尾是大雄醒來以後發現其實哆啦A夢什麼的都只是自己的一個夢,自己已經在醫院裡了,什麼都是假的。這個結局曾經讓無數人以為哆啦A夢是個無比黑暗的故事,當然,最後大家發現這只是編造的流言。

    還有一個是同人作,是當年《輕音少女》最火的時候,日本有一個同人作者畫了輕音少女的後續同人故事,說的是呆唯她們高中畢業後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開始體味到現實的艱辛,幾乎沒有人有一個好的結局,都是特別讓人揪心的內容。雖然本作大家都知道是同人作品,並不是原作,但由於編劇太過寫實,真實感太強,結果在愛好者中引起了轟動,很多人在看了這個作品以後再也無法直視輕音少女。

    關於這種虐心的編造結局,在我看來其編造者有幾個不同的目的。

    其一,任何喜歡編造流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譁眾取寵,他們希望得到眾人的注意,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而在現實生活中,要想得到大量人的注意是沒有那麼容易的,所以方法很重要,而編造一部知名作品的後續,則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就像對於新人作者來說同人作品總是能比自己完全原創來的容易吸引人一樣。而以引入注意為目的的時候,如果僅僅是編造一個和原作風格差不多的東西的話,那麼效果是非常差的,恐怕達不到其想要的效果,而編造那種悽慘虐心對的結局,則就容易引人注目了——就像社會新聞報喜沒人看報憂眾人捧一樣,這是人性的一個體現。所以,就會出現各種這類編造的結局。

    其二呢,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無法接受一些作品的‘無序’——就是非邏輯性,然後總是想要弄出一個符合邏輯的結局來,於是,也有可能變成這樣的效果——比如哆啦A夢,因為是兒童向作品,所以裡面當然有很多邏輯漏洞,但是,當把這一切都變成主角在醫院裡的一個夢的時候,它就合理了。輕音少女也是一樣,現實中根本不會有那麼天真爛漫的高中生活,而給她們加上一個現實的結局,就中和了原先的幻想,變得現實了很多。

    不過,個人認為這種編造虐心結局,主要還是因為第一個原因吧。

    文:編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有什麼好的醫療技術手段消除器官移植排異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