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中繁華
-
2 # 蔡晧東醫生
嬰幼兒的胃腸功能較弱,很容易發生腹瀉,是兒科的常見病。引起嬰幼兒腹瀉的原因很多。在醫學上一般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
嬰幼兒常見的感染性腹瀉可以的細菌,也可以是病毒。感染性腹瀉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腹瀉伴有發熱症狀。
最常見的感染性腹瀉是輪狀病毒感染。輪狀病毒感染多發生在秋季,因此也被稱為“秋季腹瀉”。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常突然發病,水樣腹瀉,伴有發燒,嘔吐和腹痛;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水便,不含血或黏液,這點明顯有別於細菌性腹瀉。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由於腹瀉嚴重常伴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以及毒性代謝產物的釋放增加,少數嚴重患兒可因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正確,可導致患兒死於脫水及嚴重的併發症(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病程一般可持續3~9天。使用電子顯微鏡可在孩子大便中檢查到病毒。
引起感染性腹瀉的常見細菌有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導致的腹瀉,不僅表現為發熱、腹瀉,全身中毒症狀明顯,大便有惡臭味。大便中常含血或黏液,實驗室檢查可以見到大量白細胞和膿細胞,大便可以培養出致病細菌。
嬰幼兒腹瀉最多見的還是非感染性腹瀉,多見幾個月的嬰兒,主要原因是食物餵養不當,受涼發熱等因素,無急性感染症狀,如能注意調整飲食,對生長髮育是不會有多大影響。
餵母乳的孩子有時也會發生生理性腹瀉大便次數5—7次/日,多為黃綠色稀便,一般情況尚可。飲食及生長髮育不受影響,合理新增輔食後可自愈。
腸吸收不良綜合徵是嬰幼兒非感染性腹瀉的原因之一,已往稱為“特發性脂肪瀉”或“乳糜瀉”,是消化系統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由於小兒對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減低所致,多在急性腹瀉或呼吸道感染後,消化功能不易恢復而出現腹瀉,糞便是灰白色含泡沫的脂肪,有惡臭味,除腹瀉外,稍有食慾不振,面色蒼白,體重不增,貧血,消瘦,糞便檢查有脂肪增多,透過飲食及對症治療病情可緩解。
小兒發生腹瀉,媽媽不要慌張。首先看看孩子是否伴有發熱。如伴有發熱,多數與感染有關,最好去醫院診治。如果僅單純性腹瀉,不伴有發熱,一般問題不大,可以觀察,同時多給孩子喂水,避免腹瀉引起脫水;吃好消化的食物,或停食一兩餐,讓胃腸得到一定時間的恢復,等腹瀉好轉後慢慢增加飲食。如果孩子腹瀉嚴重,並出現面板鬆弛,眼窩凹陷,哭之少淚,口唇乾,則是腹瀉導致脫水,一定要去醫院診治。
孩子腹瀉是否與受寒或消化不良有關?大便化驗如何?如果大便化驗有炎症就應該看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引起來的腹瀉,對症處理。腹瀉長時間不愈還有可能是繼發性乳糖不耐受。這些因素都需要考慮。
對於沒有處理經驗的寶媽,建議帶孩子給醫生診斷,這就是最好最快的確診方法。
回覆列表
1.蛋花湯樣便——提示腸道感染, 2.水樣便——腸炎、受涼、過敏(進食1~2天內會出現腹瀉,並會反覆) 3.綠便——受驚、著涼、食用含鐵食物、餵養過多或過少, 4.奶瓣、原始食物——消化不良, 5.帶血——西瓜、西紅柿、草莓等紅色食物;在幾分鐘內自然褪色,是腸粘膜自然脫落;紅色逐漸變黑,和大便混合,代表腸粘膜有損傷,如食物過敏、腸道感染(伴隨哭鬧、發熱、腹瀉);血絲附著在大便表面,多是肛裂,與排便費力、過度擦拭肛門有關。 6.大便乾燥——飲水不足、上火、膳食纖維不足、腸道益生菌較少, 7.油性大便,淡黃色,較稀,帶酸味——脂肪消化不良 8.黃色泡沫便——糖類攝入過多,消化不良, 9.棕色泡沫便——澱粉攝入過多,消化不良, 10.酸臭、腥臭——蛋白質消化不良;如果伴有水樣,要留意是否細菌感染, 11.粘液便、膿血便——多見於夏季,主要是細菌感染。